山村侨乡的幸福变迁
本报记者 聂扬飞
一幢幢欧式风情的洋楼鳞次栉比,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家庭泳池、假山喷泉点缀其间……日前,记者走进歙县棠樾村,浓郁的侨乡风韵扑面而来。
敲开一户侨眷人家的大门,记者看到,屋里摆放着各类现代化家用电器,酒柜里陈列着满满当当的洋酒、咖啡,迎面的照片墙上更是记录了主人在欧洲各地留下的身影。今年63岁的朱启平老人是当地远近闻名的 “欧洲通”,不仅去过欧洲很多地方,就连平日里欧元的实时汇率,他都能一口报出。老人笑着告诉记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当地很多人陆续走出国门,现如今六成以上的青壮年在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国务工经商,从事餐饮、服装、皮革业,每年村里侨汇高达数百万欧元,村子也因此被大家称为“欧元村”。
“这些年家乡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很多长期在外的人,回来连家门都找不到。 ”在村口,记者恰好遇到了回家探亲的西班牙华侨黄桂英,她和丈夫目前在西班牙从事灯具批发生意,父亲黄发路也是村里早年走出去的华侨之一。她告诉记者,这些年村里人用海外的劳动收入,购置房产、改善生活,衣食住行与以往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离家万里,心牵故乡。黄桂英说,虽然现在自己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但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回来看看,不仅如此,她和家人还坚持把子女送回老家读书受教育。 “不管人走到哪,都不能忘本! ”像这样的家庭,在当地十分普遍,他们非常重视对后代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少人把出生在国外的子女送回国内读书,或是让孩子们利用寒暑假回国学习中文。
除了探亲和教育,近年来还有越来越多棠樾华侨选择回乡创办企业,意大利华侨郑仕意就是其中之一。 2006年至今,他已先后在家乡投资建设了包括装饰材料、皮具加工、旅游开发在内的多家企业,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在他看来,选择回乡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国内环境越来越好,有着广阔市场前景和机遇,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因为故土情结。 “无论我走向何方,这里永远是我不离不弃、最亲最近的家乡。 ”
“海外华人华侨,是我们改革开放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力量,近年来,他们在资金、技术、管理、商业网络等方面发挥优势,在安徽各地投资兴业,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交流。”省侨联副主席杨冰说,安徽省侨联组织将进一步依托和挖掘侨乡资源,继续加强联系、优化服务,鼓励和支持更多华人华侨为家乡发展献智出力。
新闻推荐
文/图许琦一天,晚上出门散步。在屯溪的街上,意外碰上原歙县文化馆的老馆长汪先生。闲谈中,知道他早就来屯溪居住了,我们已经有20多年没见面了。我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在80年代初期,在他当馆长时,歙县...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