翚岭驿道的昨天与今天(一)
□许道宝
绩溪以县城为界分岭南和岭北。翚岭(亦叫徽岭),一名大尖山,是横亘在绩溪县中部的一座大山,绩溪县域的南北两部分也以它来划分。翚岭东北走向,是境内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主要分水岭。徽水河出其北,翚溪河出其南。唐宋时,翚溪河畔有大徽村(今高迁村附近)。山岭有驿道、关隘,关隘海拔774米,山脊自大源金钢岩至金沙黄岭,长50余公里。中有百箩园、芦塘山、高枧山、翚溪山、新岭等。主峰仙人岩尖,距其中部。主脉西北侧,分出大獒山、万箩山支脉北入旌德,天顶山支脉南入歙。并在镇头附近与大会山山脉交接。绩溪徽岭山脉自古有两条驿道,一为翚岭,二为新岭。当地民谣“新岭迢迢,翚岭高高;走新岭,要歇夜,过翚岭,摘蟠桃”,形象地道出了新岭和翚岭高、奇、险、峻的特点。
翚岭驿道南起县城西门,过来苏桥、大徽村、越翚岭、镇头、浩寨、分界山接旌德道,全长36公里,石板路,宽2至2.5米。古为徽、宣、池通道,亦是县境岭南、岭北通衢,约15公里翚岭路段是翚岭驿道的精华。
现在,从县城到翚岭脚已开通了公路,翚岭脚有个小村子,村名就叫翚岭脚,爬翚岭即从这个村的翚岭亭开始。由于多年前就开通了绩溪到旌德的公路,人们从旌德过长安镇到绩溪县城不再徒步翚岭,这条驿道也曾一度被冷落,2米多宽的道路两旁全被茅草覆盖。近几年,随着户外活动的兴起,加之历史上有过王安石任江东提刑过翚岭时写下“晓渡腾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的诗句,以及乾隆皇帝夜过翚岭时误将“翚岭”叫“羽岭”的传说,使翚岭的名声大振,翚岭驿道也就成了远近不少驴友户外旅游的热地。而今路两旁的柴草被砍得干干净净,一条宽敞的石板大道赫然在脚下伸展。从翚岭亭起步,全是步步登高的石阶。爬过很长一段陡坡,便上了绕在山腰的横路。走在横路上,视野豁然开阔起来。极目眺望,远山如黛,层峦叠嶂,群峰奔踊;俯瞰山谷,曲曲折折的翚溪河奔流不息,于两峰夹峙的谷口被高高的石坝拦腰截断,溪水漫成一片碧波荡漾的山间湖泊,春阳朗照,波光摇曳,这是上世纪末兴建的翚溪水库。
绕过翚溪水库就来到了翚岭路亭,走到这里翚岭也就算走了一半。亭子全部是用花岗石砌成的拱顶型建筑,高、宽均约3米,其后紧靠石崖,前向朝路,供过往行人休憩和遮风避雨。顶面刻有“漱芳亭”三个楷书大字,字体圆润洒脱。让人倍感兴趣的是,2009年初,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竟然在这里发现了一处明代摩崖石刻,这是绩溪县首次发现纪年明确,记载翔实的此类文物。该摩崖石刻就在“漱芳亭”正上方的崖壁上,距地面4米,四块石刻一字排开,分布于一个长7米,高1米的范围内。由于年代久远,石刻表面斑驳,字迹漫漶。居中石刻为“山腰馀润”四个大型楷书,落款“呈明嘉靖二十九年岁次庚戌季秋九月□吉日。”石刻后侧凿有一口长0.8米、宽0.4米、深0.4米的饮水槽,中间石刻右侧1.5米处刻有“止渴”两个二尺见方的大字;左上侧刻有“石眼泉”二尺见方大字,落款“冽泉子题”。“石眼泉”汩汩而流,其下方有石槽承水,清澈见底,尝之甘洌凉润。居中石刻左侧两米处,在不到1平方米范围内,密密麻麻刻有数十个楷体字,意在阐明凿饮水槽及修砌翚岭路以利行人的目的。
建国以前的数百年间,翚岭一直是绩溪通往外界的主要驿道,这处摩崖石刻就是有力的佐证。它历经数百年,遭受了风雨侵蚀和政治浩劫,仍保留了完整的历史信息,是研究翚岭古驿道、文化交流、徽商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横路尽头是翚岭岭顶。从这里下行,石板古道在两旁高大树木的林荫下向下延伸,一路下行,岭脚下就是现在的长安镇政府所在地。
从翚岭脚算起,翻越翚岭古道最快也要近5个小时,边游边走则可能就要七八个小时。访翚岭驿道,不仅让人看到了当今保存完好的驿道精品,而且透过它挖掘了许多关于翚岭驿道昨天的故事。
新闻推荐
□ 格斯特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一个特别的地方,一位睿智的老人和一场高品位的展览,让人们感受到社会对文化的尊重,对历史的珍藏。2015年9月28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年属于中国新...
绩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绩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