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
——聚焦江城“美好乡村”建设(上)
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要求和历史任务。
近年来,安徽省以“三化同步”为思路,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农民就业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管理方式的转变,积极实施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乡村,作为建设美好安徽的基石。
芜湖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加大投入,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推进新农村建设;以产城一体、因地制宜为思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提升农村配套设施和管理水平,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村庄,走出一条具有芜湖特色的美好乡村发展之路。
“三化同步”,规模经营
夯实美好乡村物质基础
秋天的大浦新农村试验区弥漫着丰收的味道。在面积4050亩的标准化优质水稻种植区,生态米、富有机硒米等生态高效作物正等待着收获。这里曾是一片滩涂地,如今却实现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大浦试验区的建设为芜湖市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效经验。经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大浦试验区不仅荣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多项桂冠,且逐渐成长为皖江地区现代农业的技术辐射源和示范样板。
大浦的成功关键在于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经验。近年来,芜湖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按照“三个集中”、“两个延伸”、“六个一体化”(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管理、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的思路,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如今,全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开始以工业带动农业,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结合芜湖市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地域特色,开展水稻、棉花、油菜高产创建活动,强化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运用。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袁隆平超级稻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6万亩扩大到71万亩,亩均增产150公斤,而且还涌现出同福食品、溜溜果园等25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现代农业发展走上规模化、正规化的进程中,通过流转,土地向大户集中,四县均实现了品种区域化、规范化种植。统一规范的技术推广,让广大农民告别了从前“靠天收”的状态。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9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三分之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后,芜湖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产城一体”,转型升级
提供美好乡村产业支撑
在芜湖县湾沚镇鲁村,这里白天很安静,一批批农民就近到新芜经济开发区上班;这里晚上则很热闹,大家结束了工作,来到周边的购物、娱乐、健身设施,尽情放松自己。鲁村村委会负责人表示,自从这里的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齐全后,农民们再也不用在外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做“城里人”。
鲁村是芜湖市实行“产城一体”、打造美好乡村的一个缩影。“产城一体”的思路无疑为芜湖市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成为一大亮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调研美好乡村建设时指出,芜湖市工业发展较快,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局限于村容村貌的改善,而是要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实现产城一体、产城融合。
今年,芜湖市规划选址了12个产业新城。它们先期启动保障房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最终打造成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集约高效的新型社区。其中,6个产业新城选址在市辖四县,为美好乡村的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市住建委表示,他们计划五年内解决40万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农民就近转移进城居住问题。
建成了的产业新城,不仅就地解决大批农民就业、创业问题,而且承担了城市教育、文化、商业等功能,同时也大大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让产业园区不再成为“睡城”。沿着“产城一体”的思路,一个个新型农村社区逐步成为芜湖市城市化建设的新亮点。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定位,芜湖市充分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加快变化的趋势,着力构建3个主城、4个副中心、8个新市镇、10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的城乡空间格局,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和规划居民点集中,促进农村社区化发展。
在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的进程中,大批传统农民将实现向现代市民的华丽转身。市委市政府积极扶持农民创业、就业。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富民行动1号文件,对企业招用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者,组织定点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技能培训工种目录给予500-1000元的培训补贴;对企业招用本地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者就业,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岗位补贴。今年,市农委和财政局继续对1.82万农民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同时,市农委将通过实施农民科技示范培训,提高农村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吸纳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农民腰包鼓了,生活也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关部门预计,“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4万元,年均增长14.9%。(下转2版)
□本报特别报道组
新闻推荐
收到中国摄影家协...
芜湖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