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凡眼之中见真情王仲德

芜湖日报 2012-10-10 20:33 大字

收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摄影师鲍克同志赠我《凡眼看世界》境外摄影选,即以整整一天时间,认认真真地拜读了一番。无论是“和谐、宁静”的庄园、“荷兰花村”、“神秘的(瑞士)琉森湖”,还是色彩胜过油画的“凡尔赛宫”、“伦敦塔桥”、“莫斯科红场”、“悉尼情人港”等都是那样的赏心悦目。

窗外,是有着“半城山半城水”美誉的芜湖,竟然觉得与画册中那美妙的艺术世界浑然一体了,一种“凡眼真情,世界真美”的激情油然而生。

感谢鲍克同志带我一次次周游世界著名古迹圣地、赐予美的享受之际,不禁回忆起同他相知相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情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芜湖日报》上常见一位署名“十兄”漫画作者。后来方知就是鲍克同志。到七八十年代因工作关系,常常在农村田头、江河湖边不期而遇,渐渐地在我脑海里形成了这样的形象:他敬业、朴实、谦和、低调,我引以为师,尊称他为“鲍克兄”。

我也曾到过《凡眼看世界》中的某些景点,但无法拍摄出像鲍克那样的作品。当然,这并不妨碍我领悟他的每一幅精美之作,因我曾亲历过这样的几个场面,例如: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鲍克背着相机悄悄地跑农村,到农民群众中去寻找真善美。他在南陵县奎潭湖畔拍摄的那幅至今被人称颂的“体育之乡花更红”佳作,就是我亲眼所见。那时的奎湖公社,因对外不通公路,且系水网地带,步行去还要靠小船渡过几条河,交通闭塞,农民们在劳动之余,悠然地在村头打篮球、田埂上抵棍、湖里游泳比赛……群众性体育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大田里的庄稼长得茂盛,简直就是一处“世外桃源”。鲍克同志发现后靠两条腿一次又一次深入第一现场,在农民家借宿搭伙,捕捉到了一组又一组反映纯朴农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勤劳朴实的镜头。每次作品在报上发表都令人眼前一亮,给人以希望与鼓舞。

鲍克为追求新闻的真实、画面的完美、艺术的厚度,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记得1983年在芜湖县的一个圩口抢拍抗洪决堤镜头的那一刻,我们同在现场。指挥人员眼见洪水来势太猛,大堤肯定是保不住了,为确保抗洪人员的安全,决定全体人员立即撤离。后来发现鲍克为抢拍倒堤瞬间的实况,竟然“抗命”原地不动,最终把这一真实的场景拍了下来。这张照片成为芜湖市水利建设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闻人物。

鲍克同志长我两岁,今年元月他赠书给我时说:“画册中的作品都是从退休后自费跑了30多个国家、万余件作品中挑选出来的,韩美林和袁毅平、袁廉民等大师见后给予了极高评价,冠以《凡眼看世界》,觉得名不副实,还有印度等有代表性的文明古国未去,因而决定下月就跟旅行社去。”我听后大吃一惊:年近八旬,还单枪匹马自费远行,为的是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不为名、不求利、不图安逸、不讲享受,只为心中酷爱的艺术,只求以真善美的艺术去陶冶人、感化人,共创和谐美满新世界,甘愿“自讨苦吃”,实践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人生价值:“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愚将珍惜余生的每一天”“生命不止,摄影不休”,永葆艺术之树常青。

鲍克同志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在其本职工作上兢兢业业,这种敬业精神令人感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这种高尚品德值得传扬。

新闻推荐

建筑工人身受重伤生命垂危“如果您有B型血小板,请救救他!”

本报讯 (记者 潘晔)“请问您是记者吗,能不能救救我的工友?”近日,当记者来到市中心血站,为白血病男孩奚林进寻找A型血小板时,一位皮肤黝黑的汉子来到记者面前。他名...

芜湖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