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保兴垾的守护者□ 本报记者 卫晗慧 戴卿 文/摄

芜湖日报 2014-04-01 10:14 大字

保兴垾,从2006年到2009年,历时3年改造,曾经的“龙须沟”蜕变为如今的生态公园,每天清晨和傍晚,都吸引着众多市民来此休闲锻炼。据镜湖区环卫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所共有40名环卫工人,承担着辖区内10.5公里保兴垾水域的卫生保洁工作。此次的采访对象汪承洲便是他们中的一员,从2009年保兴垾改造完成正式投入使用起,他一直辛勤地守护着这片水域。  ——题记

春季里的保兴垾,岸边的几缕柳条轻点水面,激起一层涟漪,灌木丛中,红叶石楠争相展露新蕊,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斑斑点点地洒在汪承洲桔红色的救生衣上。气温逐渐升高,汪承洲将船靠向岸边,放下网兜,脱去身上的毛衣,卷好放在岸边,然后套上工作服,系上救生衣,继续清理着水面的杂物。

在摇摆不定的小船上,他用跨立的姿势保持平衡,双手撑着3米长的网兜从水底捞出水草,然后倾倒在船头。半个小时左右,水草堆出船面,船头吃水很深时,他将船靠向岸边,将水草一点点移上岸,交由同事运走。

对于一位年过六旬的人来说,独自在船上完成这些作业并不容易,可是,汪承洲的一系列动作非常熟练。“以前在老家经常划着‘腰子船\’打渔,比现在难度还大。”他告诉记者,自己老家在繁昌县,来市区前一直务农。2009年,汪承洲跟随着子女来到市区定居。干了一辈子农活的他们,在家也闲不住,正好看到环卫所招工,便干起了这份工作,“孙子就在对面(镜湖小学)上学,下班正好可以接孙子放学。”汪承洲说。

从保兴垾公园北京东路入口处向前400米,这一段水域是汪承洲的保洁范围。一年365天,他都要坚守在这个岗位上。和他同时负责这块水域的还有另外一位同事,两人分工协作,他在船上,同事则在岸边用网兜打捞近处的垃圾。“干我们这行就要三不分,不分晴天下雨,不分寒冷高温,不分过年过节”,汪承洲说,自己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没有想不开的事”,对于工作上的辛苦,他从来没有怨言,“干一行就要爱一行,愿意干才能干好。”

从2009年保兴垾改造完成开始,汪承洲就在这里工作,所以他对这片水域充满了感情。“这两年水质不如以前了”,一声叹息后,他用网兜在水底捞了起来,指着浮出水面的黑色污渍告诉记者,每当天气变热,水面上就漂浮着大量的黑色污渍,网眼大了,没办法捞起来,只能不停地用竹竿翻搅,把它们打散。夏季,考验他的是水底的水草和水面的污渍,秋季,考验他的便是水面的落叶,“秋天特别累,树上不停地掉叶子,我们就要不停地捞起来,如果不及时捞,叶子沉到水下时间长了就影响水质。”

除了在工作上肯吃苦,汪承洲在这个行业里也是个出了名的“好人”。原来,在他工作的5年里,经常会从水里打捞出钱包、手机、银行卡、身份证等物件,他都会把这些东西清洗干净,交给单位,等着失主认领。“你们报纸以前因为这事还采访过我。”聊起这些事,汪承洲颇感自豪,他认为,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多做点好事才行。

目前,除了保兴垾的保洁工作以外,他和老伴住在冰冻街旁边一个公厕里,兼职管理着一座公厕,“趁着年龄还不算大,身体也还好,就多干点活,以后老了尽量不要小孩养,减轻下一代负担”。

新闻推荐

省纪委通报违反“八项规定”典型

芜湖三起事件 警示意义不小

繁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繁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