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庙乡村村有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拂晓报 2017-05-16 12:00 大字

在灵璧县大庙乡沙南村的一处农田里,村民致富带头人徐明正指导乡亲们平整土地,为开展农活做准备。38岁的徐明在外打拼多年,曾凭借丰富的知识和过人的技术,成为了一家企业的主管。但去年,他辞去了工作,主动回乡带动乡亲们种植扶贫大棚蔬菜。其实在大庙,像他一样投身***、带动乡亲致富的年轻人,并非个例,现在已多达60多人了,返乡创业已成为了大庙乡的一股热潮。大庙乡村村都有一支扶贫工作队,他们成为贫困户脱贫路上的领头雁,在这支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一大批贫困户脱贫致富。

这事还得从2016年说起,大庙乡党委书记郑殿武在一次下乡调研中发现,一方面,农村干部老化弱化、后继乏人;另一方面,不少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就离开了,第一书记完成任务后也将陆续撤离。要巩固全乡***的成果,农村急需一批有能力的带头人。于是,一项名为“农村高素质本土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的创新人才项目正式在大庙乡启动。

调研不久,郑殿武便找到了在外工作出色的徐明,“你产业搞得很好,也确实很忙。但作为村里出来的能人,愿意不愿意到村里来,为乡亲们做点事情?”得知本土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的内容后,徐明二话不说就报了名。

“我干了一年多村主任助理,扶贫的活儿确实不好干。年轻人都外出了,土地大多数也荒废了,贫困户的困难也是各式各样的。”徐明说。回乡后,他结合贫困户大多缺乏劳动力的特点,利用自己的特长,带动一些村民成立了合作社,通过开展技术培训,送良种、传技术。去年,合作社利润达到了160万元,参与的村民户均增收近3万元,村里贫困户都因此脱了贫。

用好本土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做好***,大庙乡还探索了一系列新思路。一是以乡为单位,对本土大中专毕业生和外出成功人士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本土人才库,乡、村干部通过电话联络、座谈联谊、登门拜访,进行“点对点”动员;二是将待遇、扶持和出路方面的各项政策打包,精准实施,确保留得住人才;三是通过跟踪管理,针对回村不适应、群众不认可的少数人,及时引导他们另找出路,保障村民脱贫致富工程高质量推进。

“我们还将回引人才培训纳入扶贫培训统一规划,由乡里组织实施。目前,这样的培训已累计开展30余期,实现集中轮训全覆盖。”大庙乡分管扶贫工作的党委委员张德龙介绍。如今,每村基本都有1至2个本土能人回村挂职或创业,一支脱贫攻坚“不走的工作队”已然成型。截至目前,这支“不走的工作队”已领办、创办了67个合作经济组织、163个小微企业,牵头推进电商、金融、超市“三进村”81个,参与落实一批扶贫攻坚项目,直接带动近千名贫困群众增收,成绩斐然,令人赞服。徐飞  本报记者  杨雪

新闻推荐

宿州市出台2017年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方案实行秸秆禁烧,推进综合利用,实现零火点

本报讯5月10日,市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宿州市2017年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方案》,明确今年午秋两季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目标任务、保障措施和部门职责,要求在全市范围内...

灵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