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好乡村,群众怎么干?
怎样才能达到美好乡村的建设要求?全省各地通过探索,不约而同达成了一致:群众是工作的核心,在建设的各个阶段,都要尊重他们,依靠他们,发动他们,倾听他们的“好声音”!
各地“俯下身子听民意”,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于是,在秀美的江淮大地上,安徽省基层群众以最质朴的方式,演绎着他们投身建设“新家”的满腔热忱!
规划设计:人人参与
去年5月初,在外漂泊多年的刘召飞,带着70多人的施工队,回到老家当涂县姑孰镇连千村圣家庄,融入轰轰烈烈的美好乡村建设热潮。
作为镇里的示范点,这个拥有52户280多人的小村庄,在规划之初,就拿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镇里的动员会上,各家各户主动表态,愿意“全力支持”;作为“能人”代表,刘召飞更是当场承诺:“免费为村里设计规划,让大伙看着舒服、住着习惯! ”
这个从事多年建筑的 “专家”,挨家挨户听遍了村民的 “心声”:“土地流转了,得给咱们留个菜园”、“农民生活离不开农具,要有个堆放的地儿”、“门前搞绿化,能否让我们亲手种? ”……
花了一个星期,熬夜为每家每户做出了“私人设计图”,刘召飞又主动上门联系户主,再次征求意见。即使个别人家的“当家人”外出打工,他也会电话通知其回村确认。
“量身定做”的规划,让村民都很满意。 “总设计图出来后,大伙更是把新村的事当成自家事。 ”他说,甚至还有10多户村民主动为规划“开道”:正因为他们让出了自家的土地,如今极具特色的文化广场才得以建成。
圣家庄能人“出头”,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大塘村的村民则个个出 “主张”。在去年12月旧村统一改造前,村民几乎每家每户都主动联系村 “两委”,为新村提出自己的设想。
自从村里召开美好乡村建设动员会,宣布所有平顶屋要改成尖顶的事,村民李洪俊就格外上心。 “既然统一改造,那颜色也得一致。 ”他说,考虑到生活习惯和风俗,如果全部刷上红色,应该特别喜庆。为此,他专程来到村部,向村书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最终,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这个中年农民的建议顺利通过——如今,红瓦尖顶成了新村一道靓丽风景。
和李洪俊一样,不少村民的 “主意”,也被纳入了规划方案:各家各户门前的空地,统一改造成菜园;新安置的垃圾桶上,用简洁的语言标示了可容纳垃圾的种类;原来的旧村部被改造成崭新的幼儿园……
集纳了众人的智慧,如今,这个总人口680人、占地210亩的自然村,焕然一新。
新村建设:投资投劳
有人忙着为新村规划 “献计献策”,有人为建设中资金不足“拾遗补缺”。
2010年,临泉县白庙镇鲁阁村1580户村民,主动集资210多万,为美好乡村建设“输血”:绕村而行、宽3.5米长达几十公里的水泥路因此顺利开工。
“用党员带头、广播宣传的方式,让村民耳闻目睹捐款修路。 ”村书记鲁海军说,自发捐款一浪高过一浪,不少创业致富的村民,更是主动拿出大笔资金。
“村民鲁学锋一个人就掏了13万。 ”他笑着说,为了记住这些点滴善举,经过村民大会同意,村里的部分道路最终以捐款人的名字命名。
如果说付出的多少,是为村里设施“冠名”的标准,那么望江县凉泉乡凉泉村龙家小屋的30多户村民,几乎把名字写满了整个村庄。
去年4月,为了推进乡村改造,当地成立了村民理事会。 “每家每户把正月里舞龙灯串门的喜钱都拿出来,集中存放在一起,当做‘补缺\’基金。 ”理事长龙学云介绍,总计20多万的资金,最终都变成了新村的“一砖一瓦”。
不仅如此,村民还挑起了施工的“担子”。村庄外环的小屋拆除花了10天,每天都有20多个村民亲自 “上阵”;远在青岛打工的13名瓦匠返回家乡,为村里盖起了60多间小房;为给村道垫基,各家各户披星戴月地奔忙……
“全村改造完毕只花了170万,要让外面的工程队做,最少也得翻一番。 ”龙学云觉得,“大家的事大家干”,不仅能节约开支,更能打造出满意的“新家园”。 (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7月1日,由5家各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发组织的徽润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马鞍山市当涂县正式成立。 “我们的业务范围涉及蜜蜂养殖,水果、蔬菜、花卉种植,种植养殖技术咨询服务等。 ”联合...
当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当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