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办厂 吸纳群众就业
[摘要]本报记者 关加加 实习生 张慧/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工人在冠金木业生产车间加工板材。
作为市级产业集群专业镇,经过多年的量变积累和转型升级,太和县税镇镇的家具建材成为当地的一张耀眼名片。在税镇镇家具建材行业圈,提起安徽冠金绿可木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兆武的名字,无人不晓,大家都说:“史老板敢闯敢拼,善经营会管理,在家居建材行业里干得风生水起,还吸收了当地不少群众就业。”
创业路上能吃苦
“我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不怕挫折,也不怕吃苦。”说起自己的创业史,这位43岁的“大老板”脸上露出谦逊的笑容。
史兆武出生在税镇镇孔寨社区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木工。为改变自身和家庭面貌,中专毕业的他继承了父母的老本行,远赴江苏一家镜条厂工作。
十八九岁的史兆武,在打工期间养成了勤于学习、扎实苦干的精神。尽管工作刻苦,但镜条产品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公司经营每况愈下,木线条加工成为当时的新宠儿。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史兆武毅然离职,先后到兰州、乌鲁木齐、河南等地学习木线条加工技术。几经打拼(炼,终于在兰州创办了自己的木线条加工厂。
为抢占市场份额,史兆武带着产品跑遍了全国各地,推介产品,用“质量好、价格低、服务优”的经营理念,撬开了产品销售市场。短短几年间,他将自家的产品推向了全国各大省会城市,做出了声誉做强了企业。
返乡办厂有活力
2001年,得知税镇镇鼓励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史兆武产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他投资600万元,在家乡创办了冠金木业。
史兆武告诉记者,早在1994年,税镇群众以当地的桐木、梧桐树为原料,生产镜框、室内装饰钟表等,后又以进口榉木、黑糊桃板等为原料,生产各式各样的室内装饰材料。由于当时原料价格低廉,市场发展空间大,产品利润丰厚。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市场不断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室内装饰热,对产品质量及花色品种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外地生产市场和龙头企业不断涌现,技术不断革新,税镇镇装饰行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陷入低谷,市场出现疲软。
“初期,由于入市门槛低,村里大量小作坊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工厂规模小,产品质量不高,不少家具企业陷入同质化恶性竞争,家具产业的发展一度艰难徘徊。”史兆武说,为改变这一现状,返乡后,他利用自身优势和经验,带领部分加工户到外地采购原料、跑市场,为作坊式企业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活力。
太和县金达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史兆君就是在史兆武的带动下,回乡壮大起来的。“以前,都是在外地小家小户地干,在史兆武的带动帮助下,我回到了税镇,建立了规范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工厂,企业做大做强了,效益更好了。”史兆君说。
在史兆武等人的示范带动下,如今,税镇的木业企业从作坊式发展至规模化,从粗加工发展至精加工,从生产半成品发展至全成品、产业链式格局。2011年,在村民的一致推举下,史兆武当选孔寨社区党总支书记。
创新工艺促就业
隆冬时节,走进占地30余亩的安徽冠金绿可木业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是十几间厂房,隆隆的机器声,工人忙碌的身影,出出进进的运输车辆,无不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史兆武告诉记者,近年来,为满足客户追求健康的新需求,占领新市场,公司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加快技术改造,开发生态木、绿可木成了公司的首选。
“高端装饰材料的标志,首先是绿色环保、对人体无害;其次,是产品生产的绿色化,要求产品生产无污染、可循环。”史兆武介绍说,发展绿色建材家具产品,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绿可木是一种市场销路广、可继续和可生物降解的绿色材料。我们引进的绿可木、生态木系列产品,已形成工业化生产规模。精细制作的产品摆脱了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提高了利润率。”
如今,安徽冠金木业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公司解决了周边一百多位村民的就近就业问题。在冠金木业车间里,43岁的孔寨社区居民王玉英正在检查半成品的椅子靠背。她告诉记者,以前在外打工,离家远不说,还挂念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眼下,在家门口的工厂上班,一天能挣五六十块钱,既不耽误种地收入,还能照顾家庭,自己很满意。
为顺应发展新形势,开拓新市场,近两年,史兆武用上了互联网。“我们的产品在阿里巴巴、百度上都作了推广,网上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30%,每年用于网上的推广费达四五万元。”史兆武说,如今,公司运用新的工艺和理念经营,希望能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为更多乡邻创业、就业提供帮助,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徐立成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