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太和文庙 穿越时光七百年

阜阳日报 2016-01-18 20:43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张凯培 通讯员 薛建邦/文 本报记者 张洪/摄

.

悠久古建筑,浓厚古今情。冬日的清晨,记者从阜城出发拜谒太和文庙,心中蓦然萌生出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不妨悉心品味,青石红瓦间、斑驳朱栏上,七百余年岁月更迭中,太和文庙以其独特的身姿屹立传承,飘散着百年不绝的文风气息。

太和文庙位于太和县城关镇黉学街35号。穿过热闹的太和公园,经公园北桥,迎面一壁红墙与飞檐,便是太和文庙了。一堵红墙隔开了繁华与喧嚣,这是古代学子眼中的圣地。

太和文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大德八年(1304年)。那一年,为纪念圣人孔子,朝廷在民间读书风气浓郁的太和设置文庙,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七百余年岁月更迭,文庙屡遭战乱兵匪的践踏,屡修屡毁,如今也仅能从些许幸存的建筑中找到岁月的痕迹。

从元气坊经大成门步入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碧水荡漾的泮池。据说古时每个来求学的读书人,都要先经过这个半月形池塘。那时候,学子进入文庙拜了孔子后称“入泮”。如果中了“秀才”,就要绕池三周,而后举行谢师宴;中了“举人”,则搭一灯笼桥,从桥上走过,取“登龙门”谐音之意。学子们也把泮池称为“学海”,勉励自己苦读。

太和县文物所负责人金亚东告诉记者,文庙作为祭祀孔子的一个场所,其实也是过去官学的学堂。明清两代,学童首先得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方算正式学生。

涉越泮池,左右有东西两廊。古时,东廊奉祀的是历朝历代备受地方民众爱戴的父母官,西廊作为乡贤祠来纪念民间贤达。如今,虽已不见当初模样,但两廊展出的文物图片及长廊碑刻,仿若无声诉说着光阴流逝。

沿石板路徐徐向前,迎面而来的高大建筑便是文庙的正殿——大成殿,以赞扬孔子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而命名。重檐歇山顶造型,殿顶琉璃瓦亮,屋脊有套兽活灵活现,四角飞檐气宇轩昂。殿内,汉白玉孔子像十分高大,上悬的“万世师表”、“斯文在兹”等多块匾额,彰显出厚重的人文气息。

相较于大成殿,其后方的藏经阁已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领域。踩着院中厚厚的银杏落叶,看着四处堆放的青瓦灰砖,藏经阁曾经的气宇轩昂仿佛变了模样。或许只有在殿内精美的壁画中,依稀可以找到当初学风蔚然的场景。

从文庙走出,已临近中午。大成门外,工人们正手拎油漆桶在门上细细涂刷。红色漆痕下,遮住了斑驳的岁月,却遮不住七百余年的文风传承。依稀之间,耳边仿佛响起了杂沓的脚步声,响起了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响起了孔夫子抑扬顿挫的歌吟声……

新闻推荐

通讯员李天然为使全县公务员节后收心拢神聚力干

本报讯(通讯员 李天然)为使全县公务员节后收心拢神、聚力干事,2月14日至16日,太和县举办了为期3天的“思想建党、强势开局”专题培训班,对全县2000余名公务员进行集中培训。   本次培训分为县委中心组...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