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家乡带来的月饼就不想家了中秋节本是万家团圆的日
[摘要]本报记者 杨
吃到家乡带来的月饼,就不想家了。
中秋节,本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但对于在阜求学的余飞龙、丁锐、李向旭等外地大学生来说,今年的中秋节,他们注定不能与家人团聚了。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随着中秋节的临近,浓浓的乡愁、深深的思念悄悄爬上了学子们的心头。
电话传递思念
开学就是大四了,对于就读于阜师院的枞阳县小伙余飞龙来说,除了学习外,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就业这些问题也将接踵而至。
“这必将是忙碌的一年。”早在开学之前,24岁的余飞龙就早早给接下来一年的生活定下了基调。因此,对于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余飞龙不得不选择在学校度过。
“父母在贵州省打工。中秋节,一家人团聚自然是一种奢望了。”余飞龙告诉记者,自他记事起,父母就外出务工,一般都是年初走、年末归,每年在一起相聚的日子不足月余。所以,他与父母之间的思念,往往是通过电话传递的。“还好,妹妹和我同校。至少,我们兄妹俩可以在一起过节。然后,一起给爸妈打个电话,祝他们节日快乐;想要告诉他们,我和妹妹在阜阳挺好的,让他们放心。”
难回故乡赏明月
中秋节近了,思乡的情绪浓了。对于这种情感上的变化,阜阳师范学院商学院人力资源专业大四学生丁锐的感受相当明显。
丁锐的老家在金寨县,地处大别山区。谈及中秋节的记忆,无非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平凡的往事中,也有让他难忘的片段。小时候,丁锐家里养蚕。每到中秋节前,他会和父亲背着蚕茧,走上十多里山路到街上卖。卖了钱,便会捎上一些月饼回家。丁锐记得,那时候的月饼都是冰糖馅儿的,夹杂着青红丝,吃起来很硬,没有现今的月饼可口。奇怪的是,尽管后来市面上多了豆沙、水果、蛋黄馅的月饼,他唯独对这种冰糖馅儿的月饼印象深刻。
丁锐感叹,这些年在阜阳求学,很少有机会回家过中秋节,多年未回家乡赏中秋明月了。“记得小时候,中秋节晚上的月亮很圆很亮;而且,只要你认真看,似乎真能看到月亮上边的桂树、吴刚、广寒宫……”
带着月饼来上学
离老家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一千多公里,车程要26个小时……今年中秋节,阜师院大三学生李向旭注定又要在阜阳度过了。
“来阜阳求学,是我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还是挺想家的,特别是过节的时候。”1994年出生的李向旭初来阜阳时,不过是一个18岁的小姑娘。大一那年,第一次在他乡的中秋节,是和阜阳室友的家人一起度过的,当看到室友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面,李向旭还是想家了,偷偷流下了眼泪;第二年在阜阳过中秋节,当家在省内的室友都各自回家后,她和社团朋友参加了一次中秋聚会,尽管餐桌上气氛热闹,回到空落落的寝室,还是难掩思家的愁绪。“今年中秋节,估计室友回家的比较少,应该不会落单了。”李向旭说。
而且,由于今年中秋节离开学的日子比较近,在李向旭来校之前,家人特地为她提前赶制了家乡的月饼,带来学校。“即使不能团聚在一起,吃一块家乡的月饼,也就算和家人一起过节了。”
新闻推荐
本报消息记者任祥斌通讯员崔后亮报道同事之间因琐事发生争执,两次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归还借款,最终获得了枞阳县人民法院的支持。张栋与柳叶同...
枞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枞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