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真心为民谋利 热情为民解困——宣城市全力实施民政民生工程

江淮时报 2010-08-31 11:02 大字

[摘要]宣城市全力实施民政民生工程

编者按:民政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政工作是政府工作的基石,民政部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最直接、最密切的部门。 2010年宣城市民政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打造强势民政,服务弱势群体,以“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服务民需”为已任,重点抓好“五个一”工程,即突出一个重点:“民政民生工程建设”;抓住一个关键:“基层民政所建设”;力争一个突破:“民政信息化建设”;夯实一个基础:“民政工作规范化建设”;搞好一个活动:“民主考评公共服务单位和百名科长”,努力推动全市民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宣城市民政局以实施民政民生工程为抓手,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一张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网正越织越密,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分享到社会发展成果,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城乡低保:建立困难群众生活“兜底网”

1997年,宣城市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城市低保和农村特困救助 (低保)制度,2000年,全市进入保障线的人数为20136人,年保障金仅有403万元。现如今,城乡低保已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市低保平均月保障标准245元,月均保障37765人,保障覆盖面达7.5%。农村低保自2007开始,连续三年提标扩面,现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116元,月均保障88527人,保障覆盖面达3.89%。城乡低保的“兜底”作用,让12.6万城乡困难群众不再为基本生活困扰。

宣城市宣州区东河社区的白振华常年患病,父亲前不久又摔伤,全家依靠妻子一人打工度日。当地民政部门了解到情况后,通过严格的入户调查和评议审核等环节,为他家申请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宣城市在低保审批过程中始终坚持“给谁定低保群众说了算”,对所有申请对象,均由2名以上人员逐户采取“一听、二看、三问、四走访”和“谁调查、谁签字、谁负责”的方式进行家庭收入核算。在此基础上,进行村、乡(镇)两级民主评议和县、乡(镇)、村三榜公示。低保户按季度进行动态管理,对低保家庭收入高于低保线的随时调整,不实行终身享受。今年7月起,凡是城乡低保新增或退出、提高或降低补差标准的对象,一律实行城乡低保民主评议听证票决制,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民主评议工作透明度,有效杜绝漏保、错保和优亲厚友等行为,全力打造“阳光低保”。

医疗救助: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

“过去因太穷,生病不是到下不了床,是不会到医院的,现在通过新农合和医疗救助,我们农民有病也不会硬撑了。”这是现在农民朋友常说的一句话。 2007年以来,宣城市将城乡医疗救助列入民生工程,不断完善救助办法,扩大救助范围,增加救助病种,改变救助方式,简化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时效。今年上半年,该市制定了城乡医疗救助执行标准,按照“低标准、广覆盖、突出重点、分类施救、量入为出、便于操作”的原则,将17万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城乡低收入家庭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其它救助对象全部纳入救助范围,按照规定给予参保参合资助,小额门诊救助,医前、医中、医后救助,取消病种限制和住院起付线,磁共振、胃镜、心电图、CT等高科技仪器检查费用一律减免30%。符合救助条件的,凭当年诊断病历和有关证明,特事特办,随到随批。对个人自付金额在1000元以内的予以全额救助;1000元以上的按30%-50%比例救助,当年累计救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0元。对当年个人自付超过5万元的重症患者实行重点救助,大幅度提高救助标准,并通过慈善等多渠道救助,基本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众“小病能看,大病能救”和参保参合下的双重救助保障。今年上半年,该市共筹集医疗救助资金2524.2万元,已救助对象13362人次。

农村敬老院:筑造五保老人“星级家园”

身处宣州区狸桥镇敬老院,四周群山环绕,常年树木葱郁,风景秀丽,环境幽静,清馨宜人;全院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房屋13幢,床位110张,院内建筑体现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徽派艺术风格,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院内98名五保老人生活安定,身心愉悦……在宣城,像这样的敬老院还有很多。近年来,宣城市加大对农村敬老院改扩建力度,广德县新杭镇敬老院、宁国市梅林镇敬老院、泾县黄村镇敬老院等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环境优美的敬老院投入使用。

2008年,农村敬老院建设被纳入民政民生工程,三年来全市已投入敬老院改扩建资金近亿元。市县两级民政部门在省市配套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主动克服困难,争取多方支持,努力缓解资金压力。一方面,加大福利彩票发行力度,筹集更多的福彩公益金。另一方面,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安徽宣酒集团实施敬老工程,捐赠100万用于敬老院建设;安徽生信铝业集团资助50万元,用于宣州区双桥敬老院建设;宣州区东源煤矿有限公司捐款42.8万元帮助改扩建敬老院……,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使全市敬老院建设顺利推进。五保供养:提升五保对象幸福指数

宣城市现有农村五保对象17607人,均实行动态管理,对确保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应保尽保,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供养标准上,着力改善五保对象生活质量。目前,全市农村五保散居年人均1314元,集中供养年人均2477元。其中:宁国市、绩溪县调整幅度较大,分散供养年标准分别达到1600元和1500元,集中供养年标准分别达到2600元和2500元。

让五保对象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是宣城民政人不懈的追求。 “老朱他们是我们的好儿女、好朋友、好保安、好管家,日子过得舒心着呢! ”走进宁国市宁墩敬老院,院里的老人们总是止不住地夸奖,他们话里的“老朱”是院长朱世荣,而他们心里的“老朱他们”就是敬老院的工作人员。近年来,宣城市坚持贴心服务、人性化管理,让每一位入院院民都能充分感受家的温暖。在日常生活照顾中,敬老院工作人员给予院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平日里端茶倒水、送饭洗衣,老人生病了,请医生、送医院,吃药打针,日夜陪护在病床前。同时,积极发展院办经济,开发蔬菜、养猪、菜园等种养项目,改善老人生活。在满足院民精神生活需求上,敬老院不定期组织院民开展打牌、下棋等文娱比赛;市直和县市区直单位还经常“送戏”到敬老院;宣州区狸桥镇敬老院探索创办“老年大讲堂”,既让老人们了解时事,学习老年生理疾病预防、心理情绪调节等相关知识,又增进了工作人员和院民之间的交流和感情;每年“端午”、“中秋”、“春节”等重要节日,民政干部都会主动前往敬老院、困难群众家中慰问,送去节日的问候。

2010年,光荣院和县级社会(儿童)福利中心建设又被纳入民生工程,民生触角不断延伸和拓展。大爱无疆,小爱无言。生硬的数字映衬着宣城民政人背后工作的艰辛,点滴的细节验证着宣城民政人真心服务困难群众,亲如一家,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

新闻推荐

如何借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原汁原味”乡村旅游业,蔡荷芳委员呼吁唱响“皖南乡村好风光”

本报记者周晓东皖南地区优美的自然景色、恬静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徽派文化和农耕文化形成了优势互补的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 2011年安徽省设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2012年,国务院批复安...

宁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宁国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