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满汉全席“赛琼碗”
□ 江志伟
“赛琼碗”,又称“绩溪赛琼碗”,是“中国徽菜之乡”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北村、胡家一带民间每年的正月十五至十八为纪念汪华而举行的一项祭神、烹饪比赛民俗活动,并逐渐演变成为了一款著名徽菜宴席的名称。这里的“琼碗”,即指“盛满琼浆玉液美食的大碗”;这里的“赛”,指的是“全村菜肴大比拼的比赛”。因其声势浩大、抢人眼球,因此,“赛琼碗”,也被誉作徽州的“满汉全席”,是典型的徽州民俗里的中国徽菜的典范之作,也是典型的民间徽菜美食博览会。
“赛琼碗”本是为纪念汪华所举办的,汪华是古徽州绩溪登源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先后攻占宣、歙、婺、睦、杭、饶等六州,建号吴王。后归顺大唐,受封越国公。六州百姓不忘汪华保障乡里之功,感其“保境安民”的功德,立庙塑像,所谓“汪公菩萨”,以供后裔祀祭。相传正月十八是汪华的诞生之日。起初,由绩溪汪姓民众发起组织祭拜活动,后沿传至他姓名族。从正月十五至二月二十五,轮流在宗祠、村庙举行花朝会,盛会活动包括闹花灯、敲锣鼓、放鞭炮、抬会猪、摆供献、诵祭词、燃香烛、拜汪公等程序。具体来说,正月十五,神庙张灯结彩,夜晚闹花灯;十六,送汪公(汪华)、太子(天王太子)两神入庙,击鼓鸣炮,摆设琼碗;十七,两神出巡赛会,在神庙正殿案上上供祭祀,赛琼碗;十八,撤琼碗,两神回宫。因此,“赛琼碗”最初是从祭神活动中的上供祭品开始的,后来由于供品愈摆愈多,规模越办越大,“摆供献”就发展成了“赛琼碗”。据《绩溪县志》记载:“庙会和祠祭赛琼碗,每家至少做3盘菜摆于祠堂、庙堂用作祭品。西坑村庙会琼碗,有24行288碗。北村程姓40岁男子祭社,赛琼碗也五花八门”。
在“赛琼碗”活动中,其巨型案桌上,除了摆放着24对白锡镂花烛台、昼夜通明着粗如断柱的大红神烛、壮如牯牛的会猪和清茶、美酒、果点外,更多的是用名贵大号瓷盘、瓷碗盛装的、由各家各户献上的、用各种山珍野味和农家土产精制的、象征“五谷丰登”、“吉祥如意”、“鸿福无边”、“福寿绵长”的各色美味佳肴。为使自己制作的供品菜肴更加美观、夺目,虔诚的乡民们都会各展其烹饪绝技,烹制出五彩缤纷的菜肴来,以提高人们对供品的观赏性,以表达对其列祖列宗的诚意;同时,也形成了徽人对菜肴的“重色”观念。在规模最大的祀祭活动中,案桌上最多排放24行,每行12盘(碗),总计多达288盘(碗)各式菜肴。这些表达百姓对神灵顶礼膜拜而精心制作的珍馐供品,宛如一件件艺术精品,不仅美味而且赏心悦目。而在“赛琼碗”的琼碗里,则以山珍、鲜干果、肉、禽、蛋、鱼、蔬菜及海鲜做主料配制,经徽乡大厨精心烹制而成。多雕塑、拼排成吉祥图案,常见的有“百花迎春”、“凤凰展翅”、“鲤鱼跃龙门”、“蟠桃献寿”、“和合利市”等,这些菜名均用蜂蜜黏剂书就,再撒以黑、白、黄三色芝麻凸显出菜名,让人一目了然、遐思万端。
业内人士评价说:徽州的满汉全席“赛琼碗”,看的是民俗,吃的就是氛围,品的就是文化。
新闻推荐
□许道宝过来苏桥,沿着翚溪河上行4—5里,有一片很大的开阔地。这里曾是翚岭驿道上最大的村子——大徽村,据悉,徽州的命名也与其相关。大徽村与徽州的缘源主要出自于大徽村的“徽”字。...
绩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绩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