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翚岭驿道的昨天与今天(三)

黄山晨刊 2014-10-14 20:56 大字

□许道宝

过来苏桥,沿着翚溪河上行4—5里,有一片很大的开阔地。这里曾是翚岭驿道上最大的村子——大徽村,据悉,徽州的命名也与其相关。

大徽村与徽州的缘源主要出自于大徽村的“徽”字。源于翚岭南向的徽溪河和乳溪河分别从徽岭脚下的大徽村两旁流过,分别在县城的两个不同出口与扬之水汇合,流经歙县,进入新安江、钱塘江。元和郡县志载:乳、徽两溪“离而复合,有如绩焉,因以为名。”歙州改为徽州,缘于地方之名。民国《歙县志》载:“徽州以绩溪有徽岭徽溪而名。”“地方之名说”则以绩溪县境内有“大徽村”,徽州由此得名。《太平广记》及《徽州府志》里就持此说法。《徽州府志》云:“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系以绩溪境内有徽岭、徽溪、大徽村而得名。”

关于大徽村,在笔者手头的《安徽省绩溪县地名录》和《绩溪县志》,均没有查到有关大徽村的记载。几年前,通过走访一些曾在地名志办公室工作过的老同志,从他们的言谈和提供的相关资料中,对大徽村才有了一些印象。大徽村,兴起于唐初,唐宋期间,是其繁荣昌盛的阶段。据《太平广记》记载:“大徽村在绩溪西北五里。”这里原是一个汪姓聚居的古村落,村民乃汪华的后裔,一度人口有千丁万灶,唐代出了武则天女儿开明公主的夫婿汪朂将军。宋代后,大徽村还出了几位杰出名士:汪覃、汪深、汪晫和汪梦斗。宋元丰年间,苏辙被贬谪任绩溪县令期间,与汪深过从甚密,常共商县事和吟诗填词同抒世事情怀。汪覃少有奇才,苏轼见其文而惊异。汪覃看破官场腐败,隐居家乡不仕。元丰八年(1065)六月,苏轼自海南回京途中,转道来绩溪探望其弟苏撤,专程前往大徽村看望汪覃,并赠诗。

到了明代,大徽村已经人丁下降,失去了先前的显赫之姿。明代隆庆四年(1570),汪仲鲁、汪泽、汪玄锡等所汇成的汪氏全国性统谱《汪氏统宗正脉》,大徽村汪氏这个先前既是人丁兴旺,又是人才济济的重要分支,却因缺人才和财力竟未参编。从而使一个偌大村庄的消失,既无历史的记载,又无地面的遗迹,连能佐证的地下文物都难以显露。大徽村在元代后突然消失,至此以后,经历元、明、清三个朝代,这里留下一片空白,几乎没找到关于这个村子沧桑变迁、人文、景观的记载。一些老同志介绍说,1979年绩溪县地名办公室组织人员,特地到高迁进行了20多天的勘查,查得现今高迁附近包括上店村、汪庄村和麒麟街及高迁小学一带约2平方公里为大徽村遗址。而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绩溪县县城古城墙内,总面积却只有0.7平方公里。可见,大徽村称其为大,绝非该村人妄自尊大,确确实实是一个比县城还大的村庄。

对于大徽村的消失有着多种版本,“丢了一把割草刀,刀下死了一个老人,导致官府把一村人杀个精光”的说法流传得最多。据传,元朝统治者怕汉人造反,收缴了所有铜铁用具,一律按每十户一件铁器用具配给,如此每六七十户才会共有一套用具。元朝的一个年初,绩溪县岭北乡一位客商前往杭州做生意。他起早翻过翚岭下到大徽村时,天还没亮。只见村头路旁一个五十来岁的老人在磨割草刀,就与老人打招呼。碰巧老人的刀柄有些松动,其准备在身旁的石井圈上礅刀柄。但老人似乎忘记了割草刀的弯刃是朝外的,没等客商提醒,也没容得老人喊出一声,瞬间,锋利的刀刃就割断了老人的颈骨,刀也掉下了水井。过路客商见出了人命,也不敢多停留,赶忙跌跌撞撞地逃避了。3个月后,这位客商回家乡来收购茶叶,路过大徽村时,却见得整个村已是断墙残垣,一片废墟,客商还以为这几个月这村子发生了瘟疫,死绝了人。回到了岭北乡老家后才听说,大徽村的命案出了后,官府追究的不是十户,而是六七十户。这么多户不乏有一些烈性汉子,死到临头了反而不怕死了,就杀了来捕捉的差役。但终究敌不过不断涌来的官兵围剿捕杀,一个千灶万丁的大村庄就这样被斩绝杀尽了。

大徽村消失之谜的传说,还有虎患、河道之毁、血吸虫等版本,但都难以考证。不过笔者认为,既然大徽村已经消失,现在再争论其消失的原因,并没有多大的必要,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以翚岭驿道等徽州古道为背景,进一步挖掘弘扬徽州文化,振兴老徽州区域的经济上。

新闻推荐

2男子用假烟换真烟盗窃案值2500余元落网

□ 记者 姚大盛晨刊讯 2名男子用“假烟换真烟”方式实施盗窃,结果因多行不端落入法网。12月23日,记者从徽州公安分局刑侦大队获悉,目前,嫌疑人杜某、潘某已被缉拿归案。...

绩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绩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