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踏寻徽杭古道行

黄山日报 2012-07-15 15:05 大字

□冯际超

徽州自古以来就人多地少,被大山包围,生存空间狭窄,资源匮乏,但这更促使徽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他们筚路蓝缕,前赴后继,艰难求生,于是有了这条历史悠久的商旅之道———徽杭古道。这条崎岖山路大大缩短了出山的路程,比以前走昱岭关至杭州缩短路程近百里。它西起绩溪县伏岭镇,东至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全长二十五公里。从唐朝开始,尤其是明清以来,它为徽州人走出大山,认识山外的世界,促进徽商和徽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徽杭古道是继我国“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著名古道,徒步穿越徽杭古道,是我早就有的愿望,六月中旬,顶着夏日的骄阳,终于踏上穿越古道的旅途。从屯溪出发,车到绩溪县伏岭镇鱼川村大约九点。鱼川村子不大,穿村而过,巷道深深,幽静安宁,见不到什么人。热情的村民在沿途墙上或转弯处画有“徽杭古道由此前进”的箭头标识,第一次来也不会走错。出村后豁然开朗,蓝天白云,翠竹成林,桑树成片,阡陌纵横。走过一段田间小路,看见一座普通的石桥,一问竟是赫赫有名的“江南第一桥”,因被洪水冲毁,原籍逍遥村旅台徽商胡泉波返里探亲时于1993年出资重修后,仍名“江南第一桥”。当地村民献出了珍藏多年的旧桥额,嵌在东向桥体上,留下了一点古桥的痕迹和一段沧桑历史。桥边是一个小饭店,叫“古道饭店”,很有名气。饭店里墙上贴满了南来北往驴友的标志和留言,别有情趣。继续向前就是关脚岩口亭,上书魏体的“径通江浙”四个大字,十分醒目。自西拾级登关至关口,有青石板1400余级,这是徽杭古道保存最完整的一段盘山石阶小道,是徽杭古道的精华所在。一步一景,如入幻境,令人目不暇接。山势险峻,怪石嶙峋,青松郁郁,翠竹满山,远远望去,石板路逶迤向大山深处延伸,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其中以磨盘石、天冠石、将军石、顺帆石最奇。还有佛掌峰象征和谐的全家福,祝愿行人旅途平安,寓意极好,吸引了众多驴友在此拍照留念。一路美景连连,让人惊艳。不经意间顶端一孔云天,即为关口已耸立眼前,这就是著名的“江南第一关”。这里海拔424米,是徽杭古道重要关隘。山峰高耸,巨岩连绵,南北夹峙,山涧小溪,呼啸奔腾,逍遥河水蜿蜒其间。关门由4根大长条石横架天然岩石上构成,门楣西刻“江南第一关”,东刻“徽杭锁钥”。虽经风雨剥蚀,依旧赫然传神。站在关口才知道第一关果然气势不凡,俯视深涧巨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难怪当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赞为江南第一。胡宗宪登临关上,赞为江南险绝,题名“江南第一关”。其实它本身只是一个两米多高的小门洞,这“第一关”,完全是依山取势。关口东侧有一依山修建的拱形石亭,过往行人可在此避雨休息。石亭沿口,刻有“履险如夷”的摩崖刻字,道出人们飞越雄关的心态。入关后,石径渐平缓,仍盘旋陡壁间。走过这个关口,你才能真正体会“江南第一关”的魅力所在。

从徽杭古道上的一块宋代摩崖石刻上记载的筑道小史不难看出,早在唐代就有人于此往返。一代代的徽州人贩运盐、茶、山货,走出了一条艰难的经商之路,其中不乏名人贤士。明代抗倭名臣、兵部尚书胡宗宪,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都是从这条古道走出去而名扬天下的。一代文豪胡适14岁时,也是从这条古道走出大山。《胡适传》中是这样说的,“1904年春天,胡适告别了母亲和家乡,跟随他的三哥,到上海去求学。他身穿蓝呢夹袍,外罩绛色大袖马褂,脑后一条小辫子,用红头绳扎着,跷跷的拖在背后,完全是一副地道的乡里土少爷打扮。当年由绩溪上庄出门,只能步行。他们经逍遥崖、江南第一关、栈岭,沿新安江、富春江而下,至余杭乘小船,走了七天七夜才到杭州;然后乘火车,来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由此可见当年经商、求学旅途之艰辛。现存于古道上许多徽商遗迹,见证了徽州人的光荣与骄傲,苦难与泪水,也承载了徽州女人企盼丈夫、儿子归来由青丝到白发的艰涩人生。

中午时分到达黄茅培村,已是汗流浃背,饥肠辘辘。路边小店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翠竹山庄。老板娘热情招呼,我们一行便在此用了中餐,还真是经济实惠。稍事休整后继续出发,好心的老板娘告诫我们,到清凉峰桥时要注意,不要走到逍遥去了。竟不幸被她言中。到清凉峰桥时,我们一行已经过桥(正确的路线),看见前面有逍遥山庄字样,有人就提出疑问,走错了吧?老板娘叫我们不要走到逍遥的,其实此逍遥非彼逍遥,犹豫中我们从桥上返回沿原路前行,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看见前面有一村庄,恰好有一砍柴村民从山上下来,一问前面就是逍遥村,同行的老余瞪着眼,张着嘴,半天只说出一个“啊”字。我们问蓝天凹方向怎么走。村民告诉我们:“你们多走了五六里路,刚才路过的清凉峰桥,过桥向右,路不难走的,到蓝天凹还要走两个多小时。”我们有点沮丧,马上停下休息,补充水分,调转方向,迈着疲惫的脚步重新上路,为刚才的错误埋单。

两点多钟,到下雪堂了。下雪堂是徽杭古道的中段,是人们穿越古道的必经之路。只有几户人家,“雪堂小院”是这里的著名建筑了,可提供食宿。我们进来只是休息一下,喝点热水。老板娘一样热情招呼,让我们感受了山里人的淳朴。走过下雪堂、上雪堂,离蓝天凹就不远了,我们又开始兴奋起来。走过一段石板路,转过一道湾,“蓝天凹”这三个镌刻在圆木做的标志牌上的三个大字终于进入了我们的眼帘。原木拼成的大门,古朴的原生态气息扑面而来。经过五个多小时的徒步,终于到了蓝天凹。放下行囊,直奔凹口,那种兴奋,那种畅快,不亲身经历是无法体会的。蓝天凹是徽杭古道的最高处,海拔是1050米,是古道的分水岭,又是通往清凉峰的主要路口。站在凹口,两边群峰耸立,青松千姿百态,郁郁葱葱,那平坦的高山草甸上,山花烂漫,芳草萋萋,远处群山环抱,翠绿的山峰层层叠叠若隐若现,皖浙风光尽收眼底。面对如此美景,南来北往的驴友怎能不欢呼呼雀跃,激情燃烧。凹口还是拍日出、日落的绝佳位置,有多少摄影爱好者为之倾心,早晚守候。蓝天凹宿营地的“徽杭之家”、“古道驿站”等可为驴友提供食宿,价格也公道,住宿65元一晚还含晚餐和早餐。蓝天凹还有几处开阔平坦的地段,专门供带帐篷的驴友扎营使用,还提供帐篷出租服务。蓝天凹经常有几十顶帐篷扎营的盛事,那五颜六色的帐篷,在山坡上一字排开,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终于明白,徽杭古道被驴友评为现今“中国十大徒步古道”、“华东第一徒步线路”真是当之无愧。

夜宿蓝天凹,想着早上去拍日出,也由于疲劳,晚上早早睡下,不到五点就起床了。拿着相机正要出门突然下起了雨。被困小木屋,看雨丝毫没有停的迹象,只好自嘲留个机会下次再来。早饭后由蓝天凹冒雨徒步到永来村。快到永来村,雨停了,云雾缭绕的永来村,忽隐忽现,炊烟袅袅,活脱脱就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令人陶醉。出了永来村就进入浙江的浙基田村了,这是我们此行的终点。至此胜利完成穿越徽杭古道全程,喜悦之情难于言表。

回望古道,一路胜景,皖风徽韵,留下多少感动与赞叹!

新闻推荐

红玫瑰:田井传(一)

□  徽州区 汪晓东田井(1920.11.4-2013.12.15),学名程日芬,乳名秋兰,女,汉族,享年94岁。中共党员,新四军老战士,副局级离休干部。她出生于安徽歙县一书香门第。母亲吴碧云,破落地...

绩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绩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