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徽风古韵扑面来

黄山日报 2013-09-16 22:06 大字

本报记者 王翠竹

9月5日,由安徽省文化厅、黄山市文化委员会和宣城市绩溪县文广局等相关各方联合承担的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也是我国第一个跨省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它的顺利验收,凝聚了黄山儿女的智慧与汗水,更在徽州文化的辉煌历史上写下了精彩一笔。

悠悠历史长河,孕育了古徽州灿烂丰富的文化。承载丰厚历史厚赠的黄山儿女,坚持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推动文化惠市,以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以文化魅力凸显城市特色,以文化动力激活城市活力,真正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优势资源,加速黄山崛起的宝贵财富。

由“静”到“动” 生机无限

黄山,历史遗存丰厚。目前黄山市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黄山和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中国传统古村落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名镇2处,名村10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街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以及众多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群星璀璨,徽墨制作技艺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徽州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更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人。

为保护好文化遗产,黄山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市委、市政府提出将文化产业建设作为《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制定了《黄山市建设文化繁荣先行区实施意见》、《黄山市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决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设立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专项资金,扶持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今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要推进文化惠市建设,加速文化蓬勃发展。

保护承载着徽州记忆的古民居、古村落是难题亦是热点。随着时代发展,散落在古徽大地的古民居和古村落,逐渐失去了实用价值,保护成了难题。2009年,黄山市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让这些老房子“起死回生”。在工程的推动下,猪栏酒吧、黄岳画院等一大批“老房子”变成了乡村艺术会所、农家乐、民俗客栈、传统手工作坊,成为黄山市旅游市场上的新宠,深受游客喜爱。截至2013年6月,工程累计投入资金50.76亿元,完成了101个古村落的规划编制,实施了101个古村落和1165幢古民居的保护工作,认租、认领、认购古民居459幢,打造了事业、产业方面的新型业态19类957处,建成了湖边古村落、秀里影视村等13处集中保护地,真正让古民居、古村落找回昔日光彩。更令人可喜的是,随着工程的深入推进,一批流散外地的古民居建筑构件等文物纷纷回流,保护区内文物保护工作正在走出一条科学保护与利用的新路子。

“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非遗文化薪火相传。黄山市打破传统教育边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黄山学院、中华职业学校、歙县行知中学等院校开办徽菜、雕刻等专业,用职业教育的方式培养专业传承人才,同时,还将徽剧、徽州民歌等非遗项目渗透进小学教育。黄山市还设立“百师宫”、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园,请来非遗传承人开设工作室,动静结合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文化惠市 渐成经济新引擎

在市中心城区徽州文化与生态长廊内,徽州特色食品博物馆正在进行扫尾,“徽州的特色糕饼非常多,建设这个博物馆,就是想从徽州特色糕饼这一独特角度来弘扬、传播和展示徽文化,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打造文化旅游新业态。”

歙县古城歙砚有限公司是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立10余年来,坚持做大文房四宝及徽州四雕产业,企业拥有多名非遗传承人,产值由最初的几十万元增加到现在的近2000万元。

徽州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蕴含了社会经济的功能性。黄山市在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在打造特色上下气力,积极探索,努力走出文化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山文化产业大格局。

立足于每年增长的游客市场,坚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将徽文化元素渗透到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之中,形成了文化与旅游、与工业、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的生动局面。

成立了首个徽文化基金,对文化产业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竹艺轩”、“歙县老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等非遗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通过现有资源重组和整合,引进现代生产工艺,创新生产方式,走品牌化生产之路;歙县卖花渔村、黄山区猴坑公司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既带动农民增收,又促进手工制作技艺得到有效传承。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黄山市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法人单位1060余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通过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1家。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8.69亿元,较上年增长18.3%,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快速上升,位居全省前列。目前,以“徽韵”、“宏村阿菊”为代表的演艺产业,以湖边古村落、外边溪摄影村等百佳摄影点为代表的摄影产业,以蓝猫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传播创新基地为代表的动漫产业和业已办出品牌的中国黄山国际山地车赛等重大赛事活动迅速兴起,促进全市的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跨越。

文化惠民 我的文化我做主

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伴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群众的文化创造热情竞相迸发,他们不再只是简单的观众,而是舞台的主角。

每年春节及重大活动期间,全市各地徽州民俗文化表演纷纷登台亮相,黟县的雉山凤舞、歙县的跳钟馗、黄山区的轩辕车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吸引了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这些古徽州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成为黄山对外宣传的“活名片”。

“我们每周三都在这里开展铜鼓乐队的训练,雷打不动。”徽州区岩寺镇广惠居委会活动中心大厅里,年轻的“老指挥”徐晶晶抹下一把汗,一脸自豪。“两年来,我们顺应群众需求,先后成立了铜鼓演奏、舞双龙、太极、门球等7支队伍。”这是黄山市群众文体活动的一个特写。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黄山市切实加大投入,整理挖掘徽州民俗文化表演项目并发扬光大,同时坚持文化下乡、文化下基层活动,实现群众文化活动村村有内容、镇镇有特色、县县有品牌。在黄山大地,一大批文艺骨干自学自编自导,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投入到文化建设的热潮中。“我们不是为钱,是为了快乐——让别人快乐,让自己快乐。”正是来自民间、扎根基层的文化队伍,让广大最基层的百姓真正感受到了文化的快乐。

徽风古韵扑面来。灿若星辰的徽州文化,不仅浸润着百姓生活,更滋养着一方文明。上天的厚爱、老祖宗的智慧、现代黄山人的孜孜以求,必将促进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题图:潘 成

新闻推荐

箬岭古道品牌渐响

本报讯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黄山区谭家桥镇的箬岭古道上总有一批批游客,来此徒步古道,感受良好生态。近年来,箬岭古道逐渐成为各地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旅游胜地,品牌渐响。箬岭古道以黄山区...

绩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绩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徽风古韵扑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