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8家农民合作社花开江城 6.6万农民“抱团”闯市场专业合作社扛起江城农民致富大旗
农民杨惟寿养的香猪
杨惟寿家在建的发酵床
村民陶曰武种植的树木
村民在晾晒栝楼子
芜湖县六郎镇栝楼种植基地一景
□本报记者 赵云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如何使单打独斗的农民与瞬息万变的市场对接?如何使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顺利融入农业现代化大潮?芜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创新农民组织制度,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社,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进程,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2007年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到今年95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花开遍地,短短5年时间,芜湖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小到大、由少到多、从弱到强,已经成为芜湖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生力量。
特色合作社做科技富民排头兵
深秋的芜湖县花桥镇寒风料峭,记者在该镇香猪养殖基地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室外呵气成霜,猪舍里却温暖如春,一群群小香猪在发酵床上撒开蹄子跑得正欢。合作社理事长杨惟寿掌握并引进了发酵床养猪技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成功引进广西巴马香猪,使亚热带地区特有的品种成功适应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杨惟寿的香猪肉不进菜场超市,专供饭店酒楼,价格卖到35元一斤,依然供不应求。在10月举行的芜湖首届农博会上,憨态可掬的小香猪成为“活广告”,三天卖出30多头。
杨惟寿养了近30年猪,总结出一道规律:“以三年为一个小周期,你看着吧,肯定是一年赚,一年保本,一年亏损,刨去成本,一头猪养得好的话能赚150到200块。而养香猪,一头猪至少能在这个基础上增收300块。”他的养殖基地今年预计出栏优质香猪2000头,算上合作社带动的180户社员,总共将出栏5000头,户增收3800元以上,吸引了马鞍山等多个周边地市的农户前来取经。
无为县泉塘镇大户陈秀安靠养殖螃蟹起家,早在2002年就实现了每年百万元以上的纯收入。他在2007年萌生了成立合作社的想法,“既然要干,就干值钱的、金贵的,让大家看得见效益,心甘情愿跟着我干”。他一次性投资60多万元购回了14条大鲵(娃娃鱼)亲本,摸索着养殖这种集科研、美食、药用及观赏为一体的特种经济动物。今年合作社成功繁育大鲵成鱼2600多条,是无为县首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大鲵人工繁养基地。技术日渐成熟后,陈秀安向社员不吝传授,在他的指导下,已经有社员开始模拟天然养殖条件进行养殖,目前合作社带动的300多户养殖户每户年增收在12000元以上。
香猪和大鲵都是芜湖市养殖业特色化发展的代表,也显示了芜湖市现代农民敏锐的市场眼光。而在这背后,是芜湖市在农业发展中加大科技推广,培育优良品种,发掘高效、特色产业的不懈努力。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面向市场时认识到:提升发展质量、增加带动效益,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硬道理。在这一点上,无为县健芳合作社也很有发言权。该合作社大胆技术创新,独创了一套夏季大棚蒌蒿生产技术,填补了全国夏季蒌蒿市场的供应空白,亩纯收入1.2-1.5万元。合作社理事长张健接受记者采访时快人快语:“说一千道一万,科技就是生产力。”
政府搭台帮助农产品穿“嫁衣”
当前芜湖市合作社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政府帮助农民抱团闯市场,主要通过引导和服务。
自参加首届芜湖农博会以来,繁昌县文勇土鸡养殖场老板桂宗文的电话响得比原先勤快得多。“原来每天只能卖1000个左右的土鸡蛋,现在每天能卖4000多个,来自芜湖市及周边县区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订单源源不断。”农博会的“热效应”持续发酵,桂宗文看着钱包一天天鼓起来,喜上眉梢。首届芜湖农博会共吸引了涵盖四县四区的26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先进、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展,而在此前的合肥农交会、合作社馆日等大型展会上,都不难发现芜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身影。近年来,市政府积极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参展办展,越来越多的合作社认识到了以展招商的强大辐射力,不再斤斤计较展销收益,眼光从赚小钱转向了赚“吆喝”。
今年初,芜湖县结合大绿化年活动的开展,决定每年拿出1000万元,扶持建立苗木花卉产业体系,财政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县“一号文件”一出,芜湖县三圃苗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陶曰武发现了苗木花卉产业的良好“钱”景,今年一年就流转土地8000多亩。目前合作社总面积近2万亩,千亩以上基地1个,500亩以上基地10个,茶花、红枫、紫薇、樱花、四季海棠、高杆红叶石楠等新优苗木品种70余个,销往上海、武汉、重庆等大中城市,带动289户农户亩增收2000元以上。有人说陶曰武步子迈得太大,他笑而不答:如果不是政府给他指方向,他也不会有这样的魄力和底气。
近年来,芜湖市各级农业部门纷纷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为他们提供融资、人才、科技、信息、培训等全方位服务,协调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今年全市新型农民培训任务为1.82万人,其中阳光工程3160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12189人,农民科技示范培训2400人,农民创业培训451人。以此为契机,芜湖市加大了对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培训力度,积极培养科技骨干、种养能手和市场经纪人,造就了一批懂生产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了他们的致富本领。
领头人的典型示范带动合作社健康发展
采访中,记者接触到很多有着成功经验的合作社带头人,分享了他们创业中的酸甜苦辣,也发现了他们的相似之处——肯钻研,他们的知识大多来自田间实践,凭着中小学文化水平却攻克了让大学教授都犯难的农艺难题;有担当,在合作社成立之初,敢于拍胸脯,“成了算大家的,砸了算自己的”;认死理,很多人经历过失败的挫折,最终却“一条道走到黑”取得了成功。因为与众不同的经历和秉性,他们身上往往体现了一种特有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力量,这种依托合作社领头人个人魅力的“人情经济”,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也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芜湖良金优质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良金,一个只上过几天小学的“土专家”,通过多年皓首穷经,学以致用,最终走上了国际学术讲台,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科学家。他和他的芜湖县高效农业研究会长期走村串户,到田间地头指导,提高了农民效益,累计培训农民97.4万人次,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在他的合作社里,“农艺送到户,农机开到家,成本看着降,收入看着涨”,很多社员加入合作社,认得就是“杨老师”这块招牌。
然而对于90后“城里娃”李志骏来说,投身合作社买的并非“人情经济”的账,他看中的是农村广阔天地的大舞台。记者在芜湖县六郎镇的一家栝楼合作社见到他的时候,满脸稚气的他却跟老乡们打成了一片。刚刚加入合作社时,李志骏站在地里就两眼一抹黑,现在他则开始尝试用自己年轻的思想和农村现实的观念碰撞,不觉间已被现代农业的魅力折服。合作社通过密植的手法在栝楼间套种生姜、大白菜和雪里红,同样的一亩地“傍”上了新技术就能价值倍增,看不见的科技能够转化为看得见的回报,这让小李更加坚定了在农村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每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有一个故事,故事与故事连起来,就是芜湖农业经济发展的大剧本。市农委农村经济管理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支持和引导农民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靠典型示范带动。下一阶段,农业部门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批种植、养殖、加工等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重点扶持,规范运作,培养一批有说服力、有号召力的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和引导,带动全市合作社的平衡开展。
100家农机合作社将承担更多“戏份”
近年来,芜湖市借着“安徽农机创新示范芜湖先行区”的东风,将农业装备产业列入首位产业之一,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整个产业的重要一环,从幕后被推向台前。按照有关规划,到2015年,芜湖市将建设和完善100家以上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同时,金融保险服务也将更多地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试验田”倾斜。芜湖市将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培育优化农机经纪人队伍,通过专业合作社的运作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建立融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机服务机制,保证农机跨区作业能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芜湖市农机合作社建设蔚然成风。农机合作社的组建,不仅有效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广泛吸引农民、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机投资参与,而且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忘反哺农民,兼顾社会效益。在镜湖区合心村,每到“三夏”时节,竹元拐农机合作社就积极向全村残疾人、烈军属和缺少劳力的困难群众开展献爱心助耕服务活动,主动帮助困难群众机收、机耕和机插,免收、减收作业费,确保他们夏收夏种不误农时,赢得了群众交口称赞。
多方助力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
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品渐渐在市场站稳脚跟,提质增效、扩大规模的需求显得迫切,合作社的摊子也越铺越大。养大鲵的陈秀安承包了1000余亩荒山,开垦后从事罗汉松、红豆杉、广玉兰等特种苗木花卉养殖,年产值高达500万元。眼下他想要再上规模,贷款却成了问题。无独有偶,养香猪的杨惟寿也遇上了融资问题,他新流转了110亩地,50亩山地开垦种植苗木,60亩水塘发展乡村垂钓,他还想投资“香猪宴”特色主题餐厅和提供小香猪认养的“QQ牧场”,蓝图虽妙,没有资金也只能是一张白纸。
据了解,仅今年以来,芜湖市就新增了20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建设步伐加快的背后,与之配套的金融服务却难以紧跟发展步伐,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合作社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作为市人大代表,杨惟寿想将这个话题带到今年的市“两会”上探讨。
记者了解到,目前农村资金需求与以往有所改变,购买农资、农种、农具等传统农业资金需求日益萎缩,农村融资市场逐步转换为以建房、养殖、经商等新型需求为主,需求资金远大于传统农业,合作社无法充分享受小额信用贷款的方便、快捷。而当前金融机构更倾向于以传统城市企业标准来考察合作社,以抵质押物的价值来决定贷款金额,大户重金流转到手中的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变现困难。
2012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暨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推进会,为破解合作社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有益思路。下一步,芜湖市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强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和服务,在符合信贷政策前提下,为专业大户、家庭农林牧渔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基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鼓励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股权、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推动开展农房、“四荒”资源、水面使用权抵押贷款。同时,农业担保公司将以专业大户、家庭农林牧渔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要担保对象,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并优先支持农业和林业规模经营主体参保。
农民“抱团”闯市场 美好“钱”景入梦来
目前,芜湖市共有芜湖县陶辛镇马桥村、无为县泉塘镇中垄村两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前者的水韵青虾闻名皖江,后者的濡泉螃蟹香飘四里,这两个“品”字,均是政府指导为笔、农民合作社作墨,书写出的生花妙笔。两村均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举全村之力发展因地制宜的特色农业,前者的青虾产值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6.8%,后者的螃蟹产值占全村总收入的81.0%,合作社成了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透过青虾、螃蟹两张渔网窥探芜湖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全貌,农民组织化生产不仅能够显著提高产出效益、农民综合收入、综合生产能力,也促进了专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使芜湖市农业产品结构、产品形态、产业链建设得到了优化和升级。目前芜湖市958家合作社当中,产销一体化服务的占总数39.1%,生产服务占29.8%,运销服务占9.7%,加工服务占2.5%,仓储服务占总数的0.3%,18.6%为其他类型。合作社经营范围覆盖种植养殖、农机服务、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多个领域,带动社员6.6万人,辐射农户13万户,人均收益13297元,比全市农民平均收益8413元多出4884元,比农民分散经营平均增收30%以上。
农民合作社以“小组织”撬动“大市场”。农民一方面自愿联合,互助协作,增强了市场中“抗摔打”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合作社的统一组织,将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成本下降。一“升”一“降”之间,农民的腰包自然鼓了起来。
本版图片均由杨大伟摄
新闻推荐
□ 本报记者 陈旻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过去5年,连续加载的头衔让芜湖这颗“皖江明珠”的风姿实至名归;把芜湖建设成为长...
无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无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