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这个就业扶贫基地是这样炼成的

芜湖日报 2018-01-03 02:55 大字

南陵县家发镇滨玉村位于城乡接合部,属于典型的圩区村。该村紧邻县城,种植蔬菜已有多年历史。但长期以来,菜地东一块西一片,分散零落不成规模,且生产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下。想把全村经济搞上去,就要树立商业理念、适应市场规律。

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许贤平首先把搞好全村的蔬菜生产当作重头戏来抓,利用多种形式引导群众要想方设法增加收入,“啥来钱种啥,啥值钱种啥”,鼓励他们克服落后守旧思想,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在他的宣传鼓励下,部分种植大户和种植能手跃跃欲试,想尝试大棚蔬菜种植,但苦于没有相关经验,部分人打了退堂鼓。对此,许贤平先后多次到县农委和县农技推广中心取经,并带领部分种植大户和种植能手到籍山、许镇等地学习经验。方法学会了,但建蔬菜大棚需较大的资金,村民们手头却不宽裕。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与帮扶单位和“双联系”单位进行沟通,经过多次协调,终于从市农委争取到20万元的“一村一品”发展项目专项资金。为了让带头“吃螃蟹”的村民少走弯路,他在寻求县农委、县农技推广中心技术、政策方面指导和支持的同时,还对全村种植、养殖业的现状、销路等进行了调查摸底,并与种养大户就本村发展优势、未来发展前景等进行了交流。通过前期沟通协调和走访调研,结合滨玉村的区位优势和蔬菜种植户较多的现状,最终村“两委”商量决定:依托现有的大山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一个蔬菜基地,由有意向尝试的种植大户和种植能手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培育本村蔬菜种植优势产业,壮大和发展村级经济,辐射和带动贫困户增收增效。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发展,目前蔬菜基地已建成大棚68座、占地100亩。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的就业扶贫模式,带动12户贫困户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被南陵县授予县级“就业扶贫基地”,每户每年增收0.6-1.5万元。通过该模式,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蔬菜基地建设,使蔬菜基地形成带动面广、效益明显、增收稳定的特色产业,目前已有3户贫困户在基地承租大棚进行蔬菜种植,户均年增收3万多元;有13户贫困户的土地入股合作社,每年每户平均有500-1000元的固定收益分红;通过“社会捐赠+合作社+贫困户”的结对帮扶模式,将市企业联合会定向捐赠给“三无”贫困户的6座大棚,统一交由合作社经营,按固定收益分红给贫困户。同时,基地每年能增加5.5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如何因地制宜加快脱贫速度、帮助贫困群体恢复自身‘造血\’功能,同时促进贫困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点问题。”许贤平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党组织引领+合作社带动”的作用,将蔬菜基地打造成为效益明显、带动面广的特色产业,继续引导更多贫困群众及早走上脱贫致富路。

家发镇滨玉村扶贫工作队

新闻推荐

父亲的“遗产”让儿子获刑

本报讯父母留给孩子的遗产,往往是凝聚父母爱心的馈赠。而芜湖市南陵县的一位父亲留给儿子的“遗产”,竟然成为让儿子获刑的罪魁祸首。12月25日,南陵县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因遗产获罪的刑事案件。据法...

南陵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陵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