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型式分析(一)
商周青铜器纹饰在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皖南商周青铜器纹饰更是别具一格,种类繁多、时代特色鲜明。根据纹饰的内容,可将皖南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划分为两大系统:几何纹样系统和动物纹样系统。
1.皖南商周青铜器动物类纹样的型式分析
动物纹样系统主要指能大致推断出器表所施图案为何种动物形象的纹饰。皖南商周青铜器纹饰中属于该系统的主要包括兽面纹、鸟纹、龙纹、夔纹、蟠螭纹等纹饰。
(1)兽面纹
兽面纹是动物头部的正视图案,即过去通常所谓的“饕餮纹”,是动物类纹样中最原始的一种,也是商周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多饰于器物腹部作为主题纹饰。其整体图案形象大致以如下模式构造:以鼻梁为基准线,两目对称,目上多有眉,眉侧有耳。兽面上部为额,额两侧长角;下部两侧为口、腮。整个的兽面纹两侧各有一段“整体展开”式的向上弯曲的躯体,躯下有足。
《吕氏春秋·先识览》记曰“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但是大量的实物证据表明,殷墟中期以前绝大多数的兽面纹都是身首皆具,只有西周初期的某些兽面纹才的确是“有首无身”;且多数的兽面纹都不是“食人未咽”的。所以,陈公柔、张长寿两位先生就认为“兽面纹”的称呼更为恰当。
关于兽面纹,前辈学者已经有过不同标准的分类和分型、分式。如马承源先生在《商周青铜器纹饰》中以角型作为基本的区分标准将兽面纹分为虎头纹、牛头纹、长颈鹿角兽面纹、外卷角兽面纹、内卷角兽面纹、曲折角兽面纹、变形兽面纹、额顶龙蛇混合型等种类。本文亦根据其角、身、尾等特征,对皖南商周铜器上的兽面纹进行考古类型学的分析:
Ⅰ型 独立兽面纹为一独立的兽面图案,无躯干,即传统意义上“有首无身”的饕餮纹。此型兽面纹可分为以下两式:
1式 张口怒目,兽之双角上翘作牛角状。此式形态与陈、张在《殷周青铜容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中称作Ⅰ7式的兽面纹较为接近,两先生认为“殷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铜甗中大都在足上部饰牛角兽面纹”。
标本:歙县浦口村出土的连体甗、繁昌汤家山出土的连体甗、铜陵县顺安镇出土的连体甗,这三件甗表面上的牛角兽面纹均位于足上部。其实,此式兽面纹早在二里岗时期和殷墟一期就有发现,如郑州出土的两件牛首尊、小屯M331的两件尊、M388的罍。所以,完全可以将浦口甗的兽面纹年代定为商代晚期。
2式 双角外卷,角尖锐利,云雷纹作地,两侧配置倒立的小鸟纹、夔纹。陈公柔、张长寿在《殷周青铜容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中有过论述,称作Ⅰ3式。两位先生认为此式以雷纹衬地的兽面纹在殷墟二期铜器上有较多发现,但在西周早期仍较流行。
标本:屯溪M1:90尊。此尊腹部所饰卷角兽面纹及两侧叠压、倒立的夔纹、小鸟纹与陕西扶风云塘出土的祖丁尊所饰兽面纹完全相同,但后者同墓共出的鼎、鬲、簋、卣、爵等是西周早期的组合形式;且屯溪此尊上的纹饰与陕西临潼发现的武王开国时期的利簋上所饰的兽面纹亦同。据此,可以断定屯溪M1:90尊腹部所饰兽面纹年代当在西周早期。
Ⅱ型 歧尾兽面纹 正面为一兽面,角呈“T”字形,双睛突出,直鼻有翼,张口咧嘴,兽面两侧连接身躯,尾端分歧作鱼尾状。此型兽面纹与《殷周青铜容器上兽面纹的断代研究》中的Ⅱ型5式兽面纹趋同,在二里岗时期的铜器上所见甚多,是当时最流行的装饰花纹,殷墟第一期的铜器上也有不少发现。比如郑州白家庄的鼎、小屯M388觚上所饰兽面纹。
标本:铜陵县西湖镇童墩村商代斝、商代爵。爵平底、窄流,一个菌状柱,三棱足略外撇,尾上翘,半圆形扳;腹部一周兽面纹带,上下各一周圆圈纹,无地纹。斝平底、三足空与腹相通,两个菌状柱,腹中部和下部有两周兽面纹带,无地纹。二器的形制和纹饰特征与郑州二里冈同类器基本相同,可以推断二者表面的兽面纹年代可早至二里岗后期。
Ⅲ型 传统兽面纹的变形异化,有首无身,其整体上符合动物的形态,兽面两侧有长翼状兽耳,多与编织纹同时出现。该型变形兽面纹在皖南地区主要见于屯溪八墓,而屯溪墓的年代据其所出的陶器等遗物可断定为西周中期,故可断定该型兽面纹年代也当在西周中期。
标本:屯溪M3:04簋、屯溪M3:06簋。
Ⅳ型 整个兽面只有兽目还比较容易辨别,其余的口、鼻、耳、角均严重变形,整个纹样画面显得较为杂乱无序。此型兽面纹构图杂乱无章,符合铜器纹饰发展之西周中晚期的基本面貌。
标本:南陵县三里乡白云村所出鼎,结合该器大口浅腹、蹄足圜底、立耳微侈等器形特征,可以推断其年代当在西周晚期。
新闻推荐
每逢过年,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拜年的事儿。那年月,人们的日子虽然清苦,但亲情和年味就像陈年老酒,浓烈,芬芳。每年腊月三十晚的下半夜,总是邻村吴家人先放“三眼铳”,“咚——咚——咚——”,三声巨...
南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陵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