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悼文见证抗战历史
近日,一张1946年3月21日的《拂晓报》被重新发现,报纸第二版刊载了一篇名为《悼高揖三同志》的悼文,是为纪念蚌埠籍的革命烈士高揖三所作。《拂晓报》是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将军创办的机关报,此篇新发现的悼词让我们有机会在烈士牺牲73年后,还能进一步了解其生平与事迹。
高揖三(1909-1946年),原名高维让,祖居蚌埠市小蚌埠后楼村,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1938年5月,高揖三由濮恩澄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高揖三受党组织的派遣返回家乡,秘密发展党员,建立抗战时期蚌埠市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小蚌埠支部,成为蚌埠沦陷期间漫漫黑夜里的第一盏明灯。在敌占区工作中,高揖三同志机智勇敢、善于组织,领导小蚌埠地下支部宣传抗日救国、分化瓦解日伪军、搜集情报、掩护我方过往人员、购买战略物资运往根据地,为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支援解放区建设做出了贡献。日本投降前,高揖三奉调去淮北区党委城工部工作。1946年春,高揖三病逝于泗县。解放后,经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批准,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悼高揖三同志”全文整1000字,没有署名,但从文章语气及高揖三工作经历推断,作者应为华中七地委领导。高揖三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调回淮北区党委城工部工作(现在的泗洪县张塘、半城、大王庄一带),1945年8月,新四军四师收复泗县城,10月,淮北区党委撤销,成立华中七地委,七地委机关改驻泗县城。悼文里提到作者与高揖三第一次见面是1945年三八节。悼文中还说“去年秋天,他一来到解放区,在生产工作中,是很努力的。我们机关打米,他也争先恐后打……”这个时候的解放区指的是泗县,机关指的是七地委,此时,高揖三已经在七地委机关工作生活了。
高揖三生在地主家庭,生活较宽裕,但他衣着简朴,不追求奢华,同乡村民生活方面有困难,他都主动帮助。他一次次送给穷苦人衣服、鞋子和粮食等。根据战友回忆,高揖三曾如此评价自己:“出身不可改变,道路可以选择。”地主家庭出身的高揖三毅然选择了和劳苦大众站在一起,正如悼词中所写:“他素来对穷人有很大同情心。近处穷家,有缺衣食的向他借,没不允的。他的家庭知道了,就和他吵,不许他这样,以后他就偷偷把粮食送给穷人。有时他知道某家没饭吃了,就回家偷粮食出来给人吃。在收庄稼时,他不能出粗力,就常在场里看场,穷人拾麦到他场边,他总是偷偷抱些谷麦给拾麦的。”
悼文中提到他“家有一妻六子”,其实他去世的当月,第七个孩子刚刚出生。不仅如此,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高揖三为了革命工作,常年在外无暇照顾家庭,就把大儿子与二儿子送到重庆保育院,直到解放后,两个儿子才回到家中。但艰苦的环境并未磨灭他的斗志,他曾满怀信心地鼓励战友说:“我们的任务可能会暂时失败,但对共产党的信仰永远不会失败。”
悼文中写道:“他作隐蔽工作四年多,从没向党要过钱(不论有无职业)……给他他也不要。”1983年,时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的何若人写了一篇回忆文章,说起他1932年——1936年在省立(蚌埠)第二乡村师范学习时,与邵嶙峥、臧习本等创办进步组织“现实社”和高揖三创办的“求生读书会”经常在一起交流关于读书的心得,议论对时局的看法,共同进行革命宣传活动,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从《拂晓报》看到另一篇纪念高揖三的文章“高揖三同志长期带病为革命工作,积劳成疾,为支持革命工作,不惜变卖家产,对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篇文章是蚌埠工委书记张漫萍烈士所写,但登载这篇文章的《拂晓报》至今仍未找到)。
1941年5月,时任新四军四师参谋长的张震将军指派高揖三返回家乡,担负起开辟蚌埠抗战时期党的地下斗争的重任。小蚌埠是联系路西敌占区和路东根据地的跳板,高揖三的住处也成了来去干部的落脚点和联络点,他家也成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武工队员、被追捕共产党干部的安全港湾。为打破日伪军的经济封锁,高揖三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购买战略物资,如西药、布匹、纸张、油墨、缝纫机、油印机、钢材等,冒着生命危险组织地下党员转运到解放区。
正如悼词中所说,高揖三深知党的经费紧张,在地下工作的4年多时间里,他从没有向组织要过钱,所有花费都是自己解决。为了革命工作,他陆续卖出家中田地。
高揖三兄弟三人,大哥高维垣早逝(1931年),二哥高仲华担任日伪时期与国民党时期伪乡长、参议员,在地方上有一定影响力,高揖三也成功说服他为共产党出资出力:1941年底,共产党女干部傅曼、杨光群在怀远被国民党顽固派追捕,高揖三让高仲华认了两人为干女儿,吃住在高仲华家,脱离了危险;1946年下半年,高揖三已经去世,共产党员潘介和受上级委派来蚌埠从事地下工作,当时没有经费、吃住困难,没有社会职业、不便掩护身份。高仲华拿出50块银元交给小蚌埠地下党支部书记高介福,资助他们办了一个手工卷烟厂解决困难。
悼文还说“高揖三同志是因坚持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的旗帜,奋斗不懈,而不见容於顽伪合伙的特工,故不能不离家外出,而且出来后,从来未能回去过。”在日本投降前,高揖三同村有个反动顽伪分子高林臣(解放前夕逃亡台湾)向日伪告密,高揖三身份暴露,日本人和汪伪政府对高揖三实施抓捕,高仲华得到消息及时报信,高揖三得以逃脱。这以后,汪伪政府和国民党特工盯上了高家,高揖三从此便不能返家,他按照上级指示,将地下党组织移交留芳照相馆的康善贤,前往解放区工作。
高揖三生前把陈云同志(当时中央组织部长)指导地下工作者的四句话“铁窗风味,家常便饭,杀头枪毙,告老还乡。”作为座右铭。他常常说:“我们在敌人的刺刀下活动,就要有这种思想准备,随时都有可能被捕坐牢,甚至杀头枪毙。一个共产党员,要永远乐观,活着干,死了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这是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生死观。诚所谓:“生命不可惜,只要主义真。”
悼文中说“揖三同志在二月十四日染急性肺炎,在七军分区卫生部医治无效,於三月三日病故,年三十七岁”。明确了高揖三的死亡时间是1946年3月3日,这说明史料普遍记载的5月份是错误的;同时也明确了病因——急性肺炎。正如高揖三生前所言:“为了神圣的信仰贡献最后的力量。”烈士奉献了他的一切。
高晓东
新闻推荐
思变总会出彩 固步终将出局 和县善厚镇早林村探索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
■通讯员王智银在善厚镇早林村村部的会议室,悬挂着80多枚奖状和奖牌,这是近年来省市县党组织对早林村各项工作的肯定和褒奖...
泗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