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让传统中医薪火相传
■ 本报记者 王慧慧
2009年,记者曾做过一次对李济仁的专访。时隔7年,再见李老,他仍是童颜鹤发,脸色红润,声音响亮。忙前忙后的招呼中,微笑挂在眉目之间。 “和”,成为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力量,从他的言谈举止间浓浓地散发出来。
作为我国首批30位国医大师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的第14代传人,李济仁在60余载的行医生涯中,除了自己身体力行传播中医国粹的精华与智慧,一门五子“登科”,皆为传承创新传统中医文化的践行者。 “博士不难,难则兄弟三博后;教授非贵,贵在一门七教授”“三博后两学士堪称五子登科,七教授八大夫乃是一帖传人”,这几副对联,为我们传神地演绎出一个国医世家的文化根系。
不可拘泥于家族师门观念
尽管已85岁高龄,李济仁仍坚持每周四上午在芜湖市弋矶山医院坐诊。作为全国唯一非中医院的首届“国医大师”,他的门诊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患者。为保证患者看病时间,他一般中间不休息,一直忙到一两点钟。跟着抄方的学生常常都感到体力不支了,李济仁仍神采奕奕、思维敏捷。这样的工作热情,除了源于他独特的养生之道,更来自他对患者的仁心和对中医的执着:“研习中医,治病救人,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快乐。 ”
李济仁的中医情怀,要从他年少时期说起。他生于歙县一个贫寒农家,7岁入私塾,高小毕业后原本考入师范中学,却因 “打摆子”被迫休学。自己的遭遇,再加上长兄因病夭折的家庭变故,让他对山村的缺医少药有了切身之痛,由此萌生弃学从医的念头。 11岁那年,他拜师歙县王润身门下,再又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研习中医,后与其女张舜华喜结伉俪,成为新安名医“张一帖”传承人,并更名“济仁”,立志以医道济人济世。
植根传统,却不拘泥于规矩。关于中医药传承,李济仁的思路开阔、思想豁达:“要发展传统中医,千万不能拘泥于家族师门观念。新安医学需要更多的人来传承,在现代教育高度发达的今天,家族制教育已不是主流。 ”他打破古老中医“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早在50年代末,便公布了祖传的六张验方,“‘张一帖\’再也不是家族专利,但文化传承是永恒的,一定要发扬光大。一个人医术再好,能治多少人?要让更多人学会治病,给更多人治病,这才是行医的目的。 ”
“按照祖训,‘张一帖\’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但我父母很开明,对子女一视同仁,从小带着我给人看病,带我上山采药、认药,教导我读书、学医。 ”排行老二的李艳是家中唯一的女孩,从小闻着药香味长大的她,如今尽得李济仁医术真传,已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痹症”学科带头人。李老的弟子更是遍布全国各地,在中医学领域均颇多建树。
要在传统与科学间寻找平衡
“要发扬光大传统中医,就必须在坚守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绝对不能保守封闭。 ”和祖训的保守传承不同,李济仁这一辈子都在思考如何发展传统中医事业。这种思考,在他5个子女的事业发展方向上有着深刻烙印。
除了李艳,李济仁还有4个儿子,其中3个都是博士生导师,分别从国学、生物科学等多个方向研究中医。每个子女的就业方向,背后都有着李济仁的影子。
“中医是实践医学,重视临床是中医的魂。正所谓‘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诊多\’,来自经典著作的理论必须和临床实践结合,在临床中运用、修正,才能奏效。 ”基于此观点,李济仁除了对留在身边的女儿言传身教,还在当年全家迁离歙县时,说服了当时只有17岁的三儿子李梃留在定潭老宅,践行“医在民间”的理念,“乡村是中医的根,古老的传承方式必须要坚守。 ”至今,李梃仍每日自己上山采药、配制药丸,按祖上的方式原汁原味地传承医术,并一手创建了“新安国医博物馆”。
“中医学有其长也有其短,短处之一就是它的理论体系特殊,难与现代科学体系衔接,难于吸纳现代科学的成就,致使中医发展缓慢、滞后。比如,一个验方有效,但究竟是哪些成分有效?相同的病,不同的中医都能看好,但到底哪个医生用药更合理?要弄清这些,就必须用科学的态度来研究中医。 ”对李济仁来说,如何能让中医得到更多人认可、让中医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快发展是他最大的心愿。为此,他鼓励两个儿子用现代科技传承和研究中医,希望能让中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和突破口。如今,四儿子李标已是中科院博士,在美国开展生物医学和中医药学探索研究。小儿子李梢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后,在李济仁的引导下,选择就职于清华大学生物信息研究所,以中医“证”为突破口,开辟了 “中医药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向。为了支持他的科学研究,李济仁除了言语上的鼓励外,更把自己常用的800个有效处方汇集成册,分门别类地供其参考。“美国《华尔街日报》对此曾以两个版面刊发了以‘实验室中的东西方交融\’为题的长篇报道,父亲知道后特别欣慰,至今还留存着那份报纸。 ”李艳说。
读经典与重临床不可偏颇
“学中医,必须以国学为基础。正所谓‘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立足国学、学好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 ”回忆起年少时学医的情景,李济仁感慨自己就是在师傅的言传身教和经典医籍的背诵中一步步学起的。也正因如此,在他的引导下,大儿子张其志如今已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以文化传扬中医国粹。
“传承什么,怎么传?经典的学习和传承是第一位的。中医世代传承都离不开经典传承,而传承经典的一个核心就是《内经》。 ”说起中医传承,李济仁滔滔不绝。他精研中医理论,就正是建立在精熟大量古医典籍基础之上。他的书房中有厚厚一摞读书笔记,《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书中密密麻麻注满了眉批、按语。 “植根传统的基础上,更要勤于实践、善于思悟、努力创新,不断提高临床疗效。 ”李济仁60余年行医路,正是秉承着这一理念。他在继承“张一帖”宝贵经验的同时,反复钻研中医经典,并结合西医研究成果,针对现代疾病予以改进,摸索创立了辨治顽痹四法,提出了“痹痿统一论”等系列学说。
“源于新安、立足国学、重视临床、走向科学,这就是传统中医传承发展的秘诀。 ”李济仁表示,中医人才培养应以院校和师承教育为主,自学、家传等多种培养模式并存,不管是哪一种学习方式,最关键的还在于学习中医要“用心”,“中医人才既要有高超的医术,做到医术精湛、医业精勤,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对中医有诚心、对学术有诚信、对患者有诚意。 ”
平日在家,李济仁每日都会读报,国家大事、业内动态等都是他关注的内容,“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国家提出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医药正迎来创新发展的春天。我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能看到中医药界年轻一代成长,能把传统中医药精华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
新闻推荐
黄山入选中国十大最佳休闲城市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