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韶坑:以戏得名 因戏而盛
■ 朱祝新 朱丹
“仄蹬回峰外,孤村曲涧西。瑶花非世有,琳馆与云齐。猿捷时相引,莺慵暖不啼。秦人不相识,当是武陵溪。 ”这是明万历《歙志》所载的诗人程诰对古徽州歙县长陔村的赞美诗《登南源山回望长垓》(注:垓即陔)。长陔地处古吴郡的“南源”(现“街源”的古称)的村落,秦朝时就有人在此聚居,东汉、三国时期即为徽州古山越人的生活之地,且是战事要地和风水宝地,韶坑村现属歙县长陔乡,是徐氏家族聚集的村落,也是徽州目连戏的发源村。
韶坑建村久远,村中除徐姓外,还有少数项姓、邵姓、王姓等。据史料和一些族谱记载,该村徐氏于梁朝就有迁入街源璜蔚、徐代降、徐家村等村屯住。因徐氏是以戏剧闻名的家族村,故改带以戏剧含义的“韶”(含有吹奏乐声意)字与“铿”(含有打击乐声)字,命名村名。建国后,当地人将“铿”与“坑”的音同而简写成“韶坑”至今。该村徐氏宗祠惠宗堂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祠内的砖木石雕均以戏剧场景人物为多,对研究徽州戏剧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韶坑的徽州目连戏开始以酬神演戏为主,后来逐步转化成以娱人为主的戏剧,该村戏班日演平戏(即徽戏),以演人间世事为主,夜演目连,以演鬼戏(即阴间之事,超度亡灵、鬼神)等为主要内容。村头建有上帝亭,供演目连戏的开场“请猖”,村外水口建有武猖庙,供演目连戏结束时“谢猖”。该村戏班为不使剧本外泄,故按照戏剧人物“生旦净末丑,副外杂武流”十行分为“九腿半”打剧本传教,其中小鬼本(丑)作为半腿本。该村戏班演出《目连救母劝善戏》是118出,还有配套戏《西游记》一本40出,《三世仇》上下本62出和《梁武帝记》一本32出等。
韶坑目连戏发源早,在外地演出盛况空前,被文献记载的情节也较多,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当地人徐光有发起学唱目连戏,曾有“韶坑大社”“仙源大社”两个班子,后曾一分为四在外地盛演。 《扬州画舫录》记载的江南大盐商徐尚志(韶坑徐氏子孙)的老徐班即是韶坑的徐家班,一次“同里胡翁请该班进山演关神戏,日演《琵琶记》,以火腿、松萝茶待之,并要日金三百。 ”又见休宁演目连戏“则多请歙县班子(歙县班子即是韶坑班)”。这些文献记载,都证明了该村戏班的实力所在。
198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队来韶坑村录制目连戏资料,由徐光有的第八代传人徐文松、徐承桂、徐名佑等人演出,剧目有《游四景》《摸罗汉》和《三曹议事》等几本较完整的目连戏。
韶坑毗邻的徐氏家族前居地——徐家村,现为歙县长陔乡的“程家”,同样有着“戏窝”村的美誉,徽班领袖、京剧鼻祖程长庚,原安徽省徽剧团名师程发全、程松顺等名家即出自新安程氏。
新闻推荐
隐居在徽州西溪南古村落的“西溪南居士”前两天发了一则微博,秀了他炒的一盘螺蛳。那螺蛳小小巧巧,壳薄而金黄,用葱、蒜、姜、红辣椒一衬托,非常漂亮。我看得差点将口水落下,一下子沉浸于对徽州小鲜的...
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