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有条新安街
很多人都知道,武汉有条汉正街,它和户部巷一样,都是武汉的城市名片。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就在武汉汉口,距离汉正街不远,有一条新安街。从这个街名可以看出,它和徽州必有渊源。走进新安街,贩夫走卒摩肩接踵,市声扰攘不绝于耳。再拐到新安巷,四下忽然安静下来,一堵斑驳的石墙出现在眼前——这里曾是新安书院,由徽商建立,历经数百年的风云沧桑之后,这里已经不再有书声,只有寂寂的光阴在墙上流淌……
在新安街想城隍庙
新安街位于武汉汉口,它距离主干道尚有一段距离。坐车从友谊南路向南,在大夹街下车,然后向西走,见到一栋民国风格的小楼旁边有一条窄窄的巷道,这就是新安街。
在大夹街新安街口,见到了朋友介绍的向导——王光先生,他是新安社区的工作人员,上世纪80年代起就居住在附近,对于新安街的历史可谓了若指掌。那栋民国小楼的门楣上标着“武汉市XXXX”的字样,王先生说,后面几个字是“百货商店”。民国时期,这里就是著名的“新安市场”,1949年建国以后,这里被改作武汉市百货商店。从这里开始,就算是进入了新安书院的地界了。王先生说:这个街口当年曾树立着一座牌坊,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新安津梁。字是由安徽歙县人、乾隆时期的户部尚书曹文植题写的。牌坊早已不存,百货商店也被服装摊位挤得满满当当,走进新安街,就看到一条街两边全是做牛仔、服装批发生意的店铺。王先生说,这里原先都是民房,2000年以后,才改为牛仔、服装批发市场。在新安街上走路,需要左躲右闪,因为推着手推车、开着小三轮或者肩扛手提大包小包货物的人穿梭往来不绝,走路速度快且不避人,最多呼喝一声“让一让”,显得十分剽悍。
见到新安街,最直观的感受是:这里真像合肥的城隍庙——一样是货物集散地,一样是商铺云集,一样是市声嘈杂之地,连商贩的表情都如出一辙。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徽商聚居之地。在王先生的介绍下,我们走进了其中的一间民居——新安街20号,住户文爹爹1954年开始就住在这里了,他在门口摆了个小摊,售卖一些香烟、饮料和杂货。走进房子里,能闻到老建筑特有的一股阴湿的气味,虽然建筑大致保存完好,但已经显出颓败的样子来,尤其是沿着墙角搭起来的木楼梯,吱呀作响,缝隙甚大,小天井里露出一条狭长的阳光,照在蒙尘的楼梯板上。狭窄逼仄的空间里,一共住了四户人家。文爹爹说,门前最早是石板路,27年前才改为水泥路面。老人、老房子,都令人嘘唏,因为先听说过这一带的荣光,接着又见到了这一带的沧桑。
书院里的乡族情意
行走在新安街,眼前的景象让人实在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新安书院的所在地。
新安书院,又称紫阳书院,位置就在新安街和平行的新安巷之间,面朝大夹街。 “新安”二字,就已经显示了这里跟徽商的不解之缘。事实上,徽商和汉口、徽商和新安街的关系如果细细论述起来,是可以成为一本专著的。有句话叫“无徽不成镇”,而汉口正是清代全国四大名镇之一
(其它三个分别是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自康熙朝以后,到汉口经商的徽州商人越来越多,经营行业也十分广泛,徽州人将汉口看成是“天下货物聚买第一大码头”,特别是盐、茶、典当、米粮等行业尤为活跃,其中盐业更是被徽州商人把持,汉口盐商首领也多为徽州人担任,连胡适先生都曾说过:“近几百年来的食盐贸易差不多都是徽州人垄断了”。徽商的势力如此强大,以至于过去的汉口出现了这样一句童谣:“哪怕你湖北人刁,徽州人要买断汉口的腰”,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徽商又被称为儒商,因为徽商的精神信仰之一是“贾为厚利,儒为名高”,所以徽州人在外地除了做生意,也往往会在侨居之地创办书院。这些书院通常冠以“紫阳”、“文公”、“新安”之名,以示为“朱子阙里”之人而创,虽在外经商,仍未忘“新安之教”,而汉口的新安书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嘉庆时的翰林院庶吉士、婺源人董桂敷在《汉口重修新安书院碑记》中说:“余维书院之建,一举而三善备焉:尊先贤以明道,立讲舍以劝学,会桑梓以联情”,阐明了新安书院的功用,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它既是祭祀场所,也是讲学之地,还兼有商人会馆的功能。在外经商的徽州商人,每每想到暂时回不去的故乡,可以把这里暂时当成精神家园,与同乡联谊,在熟悉亲切的乡音里,或许可以略微慰藉浓浓的乡愁。
昔日书院仅剩老墙一堵
顺着新安街走到底,拐个弯,进入新安巷,风貌为之一转。从地理概念上来说,巷的规模是小于街的。从实际观感上来看,新安巷就像是新安街的背面。新安街是嘈杂的、喧嚣的、向阳的,新安巷则是狭窄的、僻静的、阴凉的。巷内仍然有人居住,都是上了年纪的老街坊,王先生带我走进其中一户人家,因为其它房子都已经改造得面目全非,这一家仍然保留了屋子正中间的天井,古意盎然,让人想到徽州大宅里四方形的天空。
清康熙七年 (1668),徽州一府六县(即安徽省的歙、休、婺、祁、黟、绩)仕商为了团结同乡,联络感情,力谋桑梓工艺,在六水分源的荒地上,建“新安公所”(即新安准提庵);后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又创设了“新安书院”(即徽州会馆,又称紫阳书院);于1717年扩建西厅;1721年修建学堂;雍正十三年(1735)在南端汉江边开辟了“新安码头”,修建了魁星阁、紫阳坊,北接新街,更具规模了。乾隆乙末年(1775)修建了新安街道,并新建了几十栋房屋,租与居住,取其房租费作为新安书院春秋祭祀之用。到此为止,这一带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新安社区。
如果这些建筑保存到今天,一定十分壮观,遗憾的是,很多建筑都已经在除旧布新的城市改造过程中被夷为平地。在王先生的指认下,我看到新安巷民居的一堵青砖墙体全是老墙,王先生说,这堵墙正是当年新安书院的外墙,也是新安书院现今唯一残存的部分,墙上的一张简介印证了这一说法。今天看到这面老墙,仍然可以触摸到当年精工雕刻出来的花纹,王先生介绍说,当年建书院,用了几千根楠木打造地基,加上坚固的石质墙基,汉口的历次大水都没有对这里造成影响。但这堵老墙如今已是两层居民楼的一部分,新安巷被一个个过街楼分隔成一节一节的段落,当年的雕花木过街楼,如今也全被水泥板取代了。
历经风雨沧桑的新安书院外墙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 龚宇卿)昨日,记者从第十七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获悉,由5家景区构成的 “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申报国家5A级景区,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有望在明年年初正式授牌。据了解,2010年8月,黄山...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