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间艺人·街源探访徽剧人

安徽日报 2016-05-06 14:41 大字

■ 本报记者 蒋莉

去过皖南许多次,但街源却是个盲区。

一是它特别偏远,隐藏在歙县西南角的大山之中,二是路特别险。在暮春的一场大雨过后,驱车翻越险情不断的长陔岭,总算看见一条清亮的溪流,这就是街源。它是新安江在安徽的最后一条支流,源深百里,流经长陔乡、璜田乡、巨川乡,在歙县街口汇入新安江。

车过璜田街源大桥,沿一条小溪驶入更青翠的山谷之中,古朴清丽的璜蔚村豁然出现在眼前,路旁一位双眉翼然的老者招手示意,上前一问,果然是汪鸿养老师,黄山市徽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汪老师的家还是土墙老房,这在街源已不常见。八仙桌上放着几个制作考究的面具和戏帽,是他自己制作的徽戏道具;一旁放着的锣鼓架子,也是他驾轻就熟的家什子。一番了解之后,我们大吃一惊,原来这看似偏远的街源,竟是徽州戏剧的重要发祥地,宋元明清千余年,傩戏、目连戏、徽戏之繁盛,徽班、艺人之多,堪为徽州之最,享有“无街不成班”之誉。

今年73岁的汪鸿养出生在一个徽戏之家,外公是当年璜蔚长庆班班主,父亲则是班子里的乐师,耳濡目染的汪老师从9岁就开始学戏,刚开始学的是旦行,唱着唱着,他又偷着学起别的角色,于是生旦净末丑样样都能来,俨然成了个“全能小戏王”。

1978年,浙江嘉兴市京剧团的头牌武生胡志鹏回乡探亲,当时已经35岁的汪鸿养立即抓住机会,拜胡志鹏为师,又学起了武生。之后只要胡志鹏一回乡,汪鸿养都请师父指点传授,于是,武生行的“三十二刀”等枪刀棒棍本领他也学到了手。1983年,汪鸿养通过胡志鹏请来上海京剧三团的几个名角,在璜蔚和璜田共演出了十场,汪鸿养也因此一直和这些名角保持联系。去年,京剧三团的武花脸齐英其还专程来到汪鸿养家中探望,并教会他大带、背络條子的打法和靠虎袋的制作。活到老学到老,技不压身,汪鸿养的技艺更全面了。

悠久历史文化的熏陶、乡风家传的戏剧基因,加上自己的勤奋好学,汪鸿养能导会演,能创作会谱曲,能司鼓会化妆做道具,并执导、塑造了众多的戏剧形象,如旦行的 《金玉奴》《北汉王》,生行的《回魂带》《黄鹤楼》,丑行的《快活林》,净行的《辕门斩子》《空城计》等,多次获得各种文艺调演奖项。

不论是在学校当老师,还是后来担任街口镇文化站站长,汪鸿养一直致力于徽剧的发展、传播,从1967年他就开始带徒弟,2003年退休后至今,门下弟子已有30多个。去年9月份,汪老师执导徽剧《满园春》,将原先一个多小时的戏浓缩到9分钟,这段戏里汪老师就有5个徒弟出演挑大梁,他自己则在导戏之余,负责司鼓、化妆,独创出其中剧中人物胡奎的脸谱,今年3月,央视四频道专程来到璜田古戏台摄录了这段戏。而在2013年春节,汪鸿养参与组建的璜田剧团连演十天大戏,盛况空前,他身兼导演、演员,风采不减当年。 2015年,汪鸿养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传承人的称号带给汪鸿养更多的是责任。今年一过完年,街口镇中心学校三四年级的课程表上就多了一门课:徽剧。每周六和周日,汪老师要给他们上课。汪鸿养告诉我们,目前已经从35个孩子中选出了16个戏苗子,先教他们打腰鼓,下个星期就要开始教戏了。 “这不,剧本我写好了,曲子也谱好打印出来,这样孩子们拿在手里容易学。 ”他准备今年“六一”让孩子们用《小补缸》汇报演出,明年元旦以《小放牛》亮相,然后就要排演《北汉王》了。一步步这样教下去,徽剧就能传下去了,“我什么角色都能演,这样教孩子是最好的”,说到这里,汪老师停下脚步,先来了个踢腿过头的动作,又做了个花旦含羞的手势,那矫健的身姿完全不像一个已年逾古稀的老人,而转瞬即至的娇羞神情,配上那两道快飞起来的眉毛,更似一个萌倒众生的美娇娘。◆ 汪鸿养正在整理资料,准备给孩子们上课。 章恒全 摄

新闻推荐

山村侨乡的幸福变迁

本报记者 聂扬飞一幢幢欧式风情的洋楼鳞次栉比,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家庭泳池、假山喷泉点缀其间……日前,记者走进歙县棠樾村,浓郁的侨乡风韵扑面而来。敲开一户侨眷人家的大门,记者看到,屋里摆...

歙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歙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