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回忆在阳湖干校的日子

黄山晨刊 2014-11-24 19:06 大字

□ 记者 舒俊

每当走在新安江畔,远眺楼房白墙碧瓦、鳞次栉比的阳湖镇时,85岁的屯溪老街社区居民陈长文就会想起60多年前自己在阳湖干校的日日夜夜。

1949年6月,陈长文从歙县徽州师范毕业,和同学参加了皖南革命干部学校。大约七八月间,学校从歙县迁往屯溪,并入当时设在阳湖的皖南干校总部。“当时干校实行军事化:凌晨军号声响,大家就赶快起床,叠好被子,穿好制服,然后出操。上午一般是听报告,下午则分班学习文件或讨论,晚上一般是各种会议或文娱生活。”陈长文指着一张黑白照片(左一为陈长文)告诉记者,“这是我和干校同学拍的合影,我们当时穿的制服就是统一的灰色‘八路服\’。”在他的记忆中,皖南干校设在阳湖初中和附近几幢民间大屋里(即现在屯溪二中与党校所在地)。“总部原在三门呈,迁到阳湖后人员集中了,全校至少有八九百人。总部下分七八个大队,每个大队约百余人。吃饭八人一桌,一面盆‘大杂烩\’,平时是青菜萝卜、豆腐之类,节日或周末加餐,可以来一顿红烧肉。大家席地而蹲,吃得津津有味。睡觉是‘大统铺\’,没有蚊帐,也没有蚊香,任凭蚊子像飞机一样在耳边‘嗡嗡\’盘旋。”陈长文说。

半年的干校生活,他最难忘那时的校风、校纪和干部作风,可谓是清正廉洁、艰苦朴素。陈长文回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习风气浓烈,求知欲特强。那时大家都是十八九岁的小青年,加上刚刚解放,一切都感到新鲜,都渴望得到理论上的充实和实践上的指导,因此学习特别勤奋、自觉,求知欲也像小蜜蜂一样,见到花就采。有的同学为了应付考试,晚上就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复习(因学校夜晚10点就统一熄灯)。其次是生活艰苦朴素。当时干校除了吃、住简朴、实行军事化外,生活待遇实行供给制,衣服、被子、鞋子由公家发,每月只给五六元津贴供零用,买牙膏、肥皂、手纸之类。在学习的最后阶段,学校组织学员下乡‘实习\’,即配合当时剿匪反霸、减租减息运动,到乡下去做群众工作,这段时间的生活就更艰苦了。当时我被调入‘文工团\’,负责宣传工作。大家一律身背背包,脚扎绑腿,徒步行走。记得我们从阳湖出发,第一站到休宁兰渡,而后到渭桥、渠口、溪口、五城、山斗等大的村镇。每到一地,我们宣传组负责刷标语、出墙报、放广播;文艺队则组织乡民搭戏台、挂帘布、点汽灯,晚上演出《白毛女》、《血泪仇》及歌舞节目。一般是白天访贫问苦、开展时事政策宣传,夜晚组织文娱演出,一直要忙到12点,才能钻到那破旧的教室或礼堂里‘滚稻草\’。虽然生活很艰苦,但大家的心是滚烫的,没有半句怨言。”

陈长文认为:“虽然这些对于现代青年来说也许不屑一顾,但作为一种精神,我觉得还是值得大大提倡。这和当今社会上存在的奢侈浪费、办事拖沓等不良风气恰成鲜明对比。”

新闻推荐

红豆杉真能抗癌?

□ 程海峰近期,歙县森林公安局连续侦破两起非法采伐红豆杉案件,潘某等两名犯罪嫌疑人分别被采取取保候审强制措施。在案件侦破中,案发地许多群众对红豆杉能否抗癌众说纷纭。办案民警...

歙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歙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