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许村文脉悠远传古今

安徽日报 2014-10-17 18:46 大字

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厚重深邃的人文风,逶迤十里的长街;这里有国内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官道,全国罕有的村级历史博物馆……2013年,它跻身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又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第一批实施名单——

■ 本报记者 蒋 莉/文本报通讯员 王大可/图

沿着弯曲的山道,由黄山市歙县县城向北20公里,到达许村时已是黄昏。位于村中、建于民初的仪耘小学,白墙黛瓦,沐浴在秋日金黄的夕阳中,格外引人注目。书写在校门上方“学做好人”的四字校训;在夕照的映射下清晰夺目。推开耘小的校门,宛如打开许村的历史,文脉人气,传承发展,无一不是“学做好人”的真实写照。

山环水绕 古建成群

许村位于歙县许村镇,地处黄山主脉箬岭南麓,已有1800多年历史,源于东汉,盛于明清。唐以前即为歙北要冲,曾名“昉溪源”“任公村”。唐末,许氏迁居于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许村。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发达,村落建设迅速发展,至今仍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态势。村庄沿着昉溪河两旁而建,开门见山,出门得水。青山绿水之中,民居与祠堂、庙宇、楼阁、牌坊、桥梁等等相映成辉,又与道路、河流、田地、山川有机结合。枕山、环水、画屏式的人居环境,散透出自然的悠闲和安谧。随行的许村人、徽文化学者许琦女士自豪地说,王安石、文天祥、朱熹、董其昌等都在此留下了诗文,而“十里沙滩水中流,东西石壁秀而幽”就是诗仙李白对许村的赞誉。

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其罕见而独特的村落景观,是研究徽州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华古村落典型。全村现有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百余座,堪称徽派建筑博物馆。著名的有大观亭、高阳廊桥、五马坊、双寿承恩坊、观察第、大邦伯祠、大墓祠、大宅祠、许社林宅、许声远宅、许有章宅等。 1996年,许村整体申报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6年,许村古建筑群(15处)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许村景区被评为“中国最佳乡村旅游景区”。 2008年,以许村村为主体的许村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许村跻身于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又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第一批实施名单。

而位于许村东北侧的箬岭古道,曾是古徽州府通往池州青阳的重要官道。古道由青石板铺就,自许村直达黄山脚下的谭家桥,是国内保存最长最完整的古官道,沿途植被垂直分布显著,峰峦叠嶂,阴雨天时山上云雾缭绕,身处其中似云中漫步。箬岭关现仍存有屯兵城楼和古汪公庙遗址。箬岭古道,记录着徽商的辛酸史、创业史,一代代徽商从这里走出深山。如今,箬岭古道已是户外爱好者旅游的好去处,不仅可以翻山直达黄山,更可沿途访古探幽,亲近自然。

古道沿途设置的供人休憩的凉亭、台阁依旧,其中半山腰一处亭阁还放置了几十瓶矿泉水,旁边有木牌上书:口干自取,无需客套。同行的箬岭村书记蒋承君、村主任郑平安对记者说,古徽州历来有在凉亭施茶送水的传统,为沿途客商提供歇脚的地方,喝一口水、吸一袋烟,再继续茫茫行程。如今这矿泉水就像以前的茶水,免费提供给行路人,可谓古风依旧。今年他们村还专门投入万余元整修古道,沿途每个自然村都配备了保洁员,尽力维护古道,以让更多的人领略这条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的古道风采。

重教育才 人文荟萃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许琦女士的引领下,我们走进许村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建在被称为“墙里门”的老祠堂里,这座祠堂600多年前培养出曾任观察使的许天相。1997年,其后代许靖华院士捐资1万美元,由政府组织修缮成为许村历史博物馆。这是安徽省唯一一家村级历史博物馆。观看馆内资料,我们发现,许村历史上共出进士48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明代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近代以来,许村继承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出现了“一门五博士”“四院士”的盛况,为国家建设贡献了一大批人才。

这一切与许村重视教育息息相关。许村创办家塾,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的“双桂堂”。它由许氏十五世祖许文籍创办,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仅一个双桂堂就先后培养出6个进士,而且还出了两位历史名人——宋朝著名的文学家程元凤和宋元时期的著名诗人方回。到了明朝,“白果书院”“会中精舍”等相继开办,名塾“四山楼”更是培养出了许国这样显赫一时的人物。许村另一个促进教育发展的标志,就是建藏书楼,仅“枕潄亭”和“友山楼”,即藏宋元珍本书籍数千卷,为村人学子读书提供了便利。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身为直隶候补知县的许家修在全省率先办起现代学堂——许村公立务本两等小学堂。至解放前夕,该校已开设了英语课。宣统元年(1909年),又按新学制创办了“私立正本初等小学堂”。此时歙县共创办新式学堂32所,许村就有2所。

但影响力最大的还是许村仪耘小学校。学校由两淮盐运使许家泽于1927年创办,按南京育才小学校舍仿建,学生一律免费,统一服装,其校训是“学做好人”。仪耘小学推行的是完整的现代教学模式。许琦女士的父亲曾是耘小老师、解放后第一任校长。许女士介绍说,在父亲的教学大纲里,一般都会结合时事来教育、要求学生,比如九月十八日这一天,要求学生拟一篇“纪念九一八,要抗战到底”演讲词等等。当时开设的课程有国语、数学、自然、体育、音乐、劳动等。一到六年级共有学生100多人,培养了以许根俊院士为代表的一批人才,而“一门五博士”即是指许家泽五个儿子先后出国留学之事。

在许琦女士那里,我们看到一份民国时期的耘小教学计划,其中不仅规划学校内教学,还规划了如何教育村民提高素质的措施,如除了在耘小内设“村民阅报室”外,在校外哪些地方设读报栏,都一一列出,内容非常详细。校训“学做好人”,其中含有很深的哲理:如果连做人都做不好,就是学富五车又有何用?正是这句承上启下的校训,使得许村千百年来一直是诗书之乡,人才辈出,重视教育的好风尚也一直延续。到目前为止,许村共有教育基金会三个,“许村家泽奖励基金会”“兴泽基金会歙县许村基金管理委员会”和“许氏海助会”,每年向贫困生发放助学款,为许村小学颁发蓓蕾奖和园丁奖,资助学子奋发向上,文脉人气绵延至今。

远古风俗 异彩绽放

底蕴深厚的家学乡教孕育出许村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仅是许村的灯艺就名动徽州。大刀舞和板凳龙是其中的佼佼者,分别被评为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大刀舞是许村最为有名的民俗活动,集威武、壮观、神奇、惊险于一身,大刀一字排开,凌空而起,十分壮观,是中国灯艺表演中的精品。大刀舞连续参加歙县三届民俗文化节活动,轰动县城,获得大奖。 2013年,入选第二届亚洲青年运动会开幕式表演项目。板凳龙则是另一种具有浓郁民间传统特色的灯艺,在许村已有千年历史。它由一条条板凳相连而成,每条凳板上装了五只灯笼,灯笼上贴有剪纸等。除龙首龙尾外,中间共有118条板凳相连,长度达200多米,舞动起来十分炫目。据当地老人介绍,以前村民们舞板凳龙是为了消灾避邪,祈求平安,许多人家至今还保留着上代传下来的专用板凳。 “板凳龙”连续获得歙县第四、第五届民俗文化节金奖。

在许村未来的发展规划中,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一直摆在重要位置,许村镇镇长方锦卫对此信心满满。许村将以建设美好乡村为抓手,坚持科学保护,制定保护规划,严格落实古村落内的更新改造、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确保整体风貌的真实性、完整性,同时加强对许村历史文化资源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注重对古村落格局及风貌特征、历史建筑物的图文档案以及文献、志书、族谱的收集和整理,充分挖掘大刀舞、板凳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将许村传统村落文化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更美。

板凳龙佳节添喜庆,大刀会花灯溯渊源。如今,许村的远古风俗正为美好乡村建设增添异彩。

题图:新安江支流富资河绕许村而过。许村古建筑。许村大刀舞。

新闻推荐

老太夜迷路 民警送回家

■ 本报通讯员 吴建平 文/图11月14日晚8点,歙县武阳派出所接到好心人的求助电话称,岔口镇有位迷路老太太找不到家了。接警的女民警黄世洁(左)立即与同事朱腾飞(右)赶到现场,用车子将老太太送到她家...

歙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歙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