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一家亲 同走致富路■ 本报记者 吴江海本报通讯员 潘楷义
[摘要]■ 本报记者 吴江海本报通讯员 潘楷义
歙县上丰乡地处歙县北部边远山区,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近年来,这里先后有苗、彝、水、瑶等13个少数民族的群众因婚姻关系迁入落户,成为皖南一带远近闻名的民族乡。令人称道的是,这里的各族群众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携手同走致富路。
“我们村有少数民族群众58户115人,涉及13个少数民族。”上丰乡溪源村村委会主任王增光介绍,少数民族村民主要是云南、贵州等地农村嫁来的妇女,文化水平不高,大多数家庭都是困难户。
尽快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学会一技之长,是当地政府的当务之急。歙县是有名的菊花生产基地,为此,县里给他们送去13套菊花烘干机,村里专门确定了一名老菊农负责基地的技术培训,手把手进行传帮带。很快,彝族姑娘陆春兰组织本组13户少数民族家庭,创办的97亩菊花示范基地就建成了。陆春兰说,没有种植菊花前,少数民族家庭户均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这些年通过种植菊花,每年仅菊花一项户均收入就超过2万元。
“我们刚嫁来时,人生地不熟,许多方面都不适应,但各级政府对我们十分关心,村里还专门成立了少数民族妇女维权站,邻居们也很热情友好,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陆春兰说,县里每年都要定期举办少数民族群众劳动技能培训班,开展帮扶少数民族同胞就业专项行动,还组织党员干部与少数民族家庭结对帮扶。 4年前,陆春兰与丈夫一道,在当地养殖大户的帮助下,又办起了养猪场,去年出栏生猪70多头,收入近10万元。
同行的乡干部告诉记者,乡里专门成立了民族事务管理工作办公室,连续多年实施少数民族群众科技培训、结对帮扶、就业创业、项目带动等工程,将贫困少数民族家庭优先纳入低保或帮扶对象。近3年来,乡里争取和配套专项帮扶资金40多万元,培训少数民族群众700多人次,帮助少数民族家庭办起了加工企业、养殖场、林场等项目,先后有40多户少数民族困难家庭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新闻推荐
■ 本报记者 吴江海“农民变市民,刚开始怎么都不习惯,社区‘妇女之家\’领着我们一点点适应身份变化,养成良好习惯,学会与楼上楼下的邻居和谐相处。现在,大伙的生活比过去舒心多了。”提起近两年...
歙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歙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