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精神家园(中)——休西陈村、大族、金村、珰溪人文历史钩沉
□ 陈平民
大族与金村(附倪干)
我的出生地大族村,是陈霞乡境内毗邻金村的一个自然村,它位于一个C字型水口朝东的山坳里。全村十数户人家,六十七口人,一村姓陈,聚族而居。上世纪五十年代末(1958),这个村子被选址做了水库,村人大部分被迁往邻村金村。徽州人在村落布局建设上,十分注重水口文化。原大族村水口的那棵苦楮树,没有三四人不能合抱,枝繁叶茂,暑季浓荫复盖一大片。五十八年前,就听大人说,这棵古树少说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它是村人生息繁衍的见证。
大族村的陈氏源于藤溪陈氏中的“陈村派”。明中偏晚时期,藤溪陈氏“陈村派”豪族宗人在珰溪(小珰旧称)、金村置有田庄,指派族中有管理能力的人驻守,负责典种和收租。经理金村田庄的陈氏族人开始驻在一个叫“陈家巷”的地方,这个地方就在与金村毗邻的倪干村附近的“下山嘴”(土名)。陈氏族人在这里曾兴盛一时,后因实行红黑旗收租而渐败落。据说,毗邻“陈家巷”的一个山坳里住着一个被人呼为“朱家欢喜嫂”的孤寡老妪,驻“陈家巷”的陈氏先人承诺为老妪养老送终,遂由“陈家巷”迁来山坳,后来人口蕃衍,就把这个山坳取名为“大族”,成了大族村。“朱家欢喜嫂”离世后,村人将他作为众家祖宗供奉。村名取名大族,分明是念念不忘自己为颍川陈氏世家大族之意。陈定宇先生作有名著《新安大族志》,村名取“大族”,或许受此启发……
徽州有清明节“请祖宗”祭俗,记得少时家祭时,父辈手捧点着的香火,在接迎祖宗时,口中总是念念有词云:“阿大阿姨,百岁公百岁婆,五十公五十婆,启龙启凤痞切公,朱家欢喜嫂,贞姑娘,来家吃来家拿”。这其中的“阿大阿姨”是指其先父先母,“百岁公百岁婆”是指其先祖父先祖母,“五十公五十婆”则是指其曾祖父曾祖母,启龙、启凤、痞切是三兄弟,启龙是五十公之父,“贞姑娘”是痞切公独生女,咸丰末年“闹长毛”时她为保贞洁,在大族村下塘坞溺水自尽。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仍不忘“朱家欢喜嫂”,说明大族陈氏明礼诚信。也佐证“朱家欢喜嫂”的传说不虚,确有其事。
据父辈相传,我们远祖同定宇先生一样,几代课蒙训童,设馆教私塾,同时不丢农耕,耕读传家。祖上积有文献古籍不少,其中不乏陈氏宗谱,可惜咸丰间“闹长毛”时被毁。记得我六七岁时,与堂兄一块玩,在老家旧屋夹墙内曾掏到宗谱残本,是棉纸线装的,小孩子不懂事,一页一页撕下玩,无意识地把它毁了。
据我考察研究,始迁大族村的陈氏先祖如果不是陈良章祖父(社获)和父亲(光启),那就是陈良章本人。陈良章,字闇如,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戊申(1608),属猴,卒于明天启七年丁卯(1627),为藤溪陈氏第二十九世,他儿子陈世熙(字熙然)出生那年,他就去世了,享年仅二十,遗孀为珰溪金氏,她守寡苦节,把儿子抚养成人。陈良闇高祖陈凤(1478—1543),字栖梧,最早来金村管理田庄,妻配亦珰金金氏。陈凤死后“葬金村七亩坵“,“七亩坵”是土名,具体方位即毗邻倪干的后称“陈家巷”的下山嘴,据说那里还有下河浣衣的水埠头。
金村有上下村之分,分为两个村民小组,同属今陈霞乡小珰村民委员会。金村上村紧邻大族村,村人以汪姓为主,1958年大族村有人迁来,始有陈姓人家。
关于金村上村村落的形成与沿革、主姓村民的来源播迁,至今不见有文字记载。据传,村落形成不会早于明代。村中的主姓即汪姓,很可能由上溪口或石田村迁来,他们虽不是唐越国公汪华的裔孙,但却是汪华的堂兄汪铁佛的后世子孙。上溪口、石田以及旌城汪氏,历史上代有闻人,人文荟萃,而有关文献资料中却不见有金村人文的记载,很是令人费解。金村村民,忠厚纯朴,他们不仅勤于种植和养殖,而且精于种植和养殖,他们耐劳勤奋,豪爽仗义,舍得吃也舍得穿,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所谓“吃得做得,神仙隔壁”。但他们对读书做官以及经商,好像没有太大的兴趣。
金村下村,比较更靠近率水河,民风同于上村。这里原有小学一所,我的初小四年,就是在这儿读的。后来小学不办了,当地子弟上学读书不方便。金村下村村民姓氏比较杂,有汪姓、曹姓、李姓、程姓、徐姓、凌姓、倪姓等,此外还有陈姓。其中的倪姓,他们是从毗邻洲阳干的倪干村迁来的。同我的出生地大族村一样,倪干村也是咸丰末年败落的,至今不过一个半世纪左右。记得孩提时代,还曾在倪干园见过破损的石羊石马和大堆大堆的砖头瓦砾。
倪干,旧名“赤坵”,位于率水河边,邻近洲阳干,距金村上村不过三里许。有史料载,倪氏最早由山东迁宣城,再迁休宁。迁休宁始祖为宣城人倪玄鉴,迁徙时间也在陈禧迁藤溪那个时候,在唐朝末年。倪玄鉴迁休宁,传数世后有倪注,倪注始迁“赤坵”,后因“子孙繁盛,遂以姓名其地倪干”。倪注传十一世叫倪机,倪机生倪文虎,倪文虎生倪良弼,这三代人都是经学大师,但他们无意仕途,而是“世以经学教授乡里”。理学名贤倪士毅,即为倪良弼之子,是倪氏迁倪干的第十四世。倪氏几代人均以教书为业,生活极为贫困,到了倪士毅这一代,更是每况愈下,无以为生,居常授徒以养。倪士毅本有家学渊源,后相继拜师朱敬舆与陈定宇,学问更为渊博。倪士毅,字仲弘,号道川,学者称道川先生,他生于元大德七年(1303),二十三岁时,受黟县名绅汪泰初之聘,带着父母到黟是渔亭汪家坐馆讲学。他在黟坐馆前后二十三年,四十六岁时,居父丧未终,自己又一病不起,死于任上。这个可怜的学者“教书匠”,死后家里因为穷,不能安葬。四年后,后人才将其灵柩运回倪干安葬。后来又发现墓葬地潮湿,想另择地重葬,又苦于贫困而不能。汪泰初之子汪志道、汪存心知道倪氏后人苦衷,合议在黟县捐地,改葬恩师,倪氏后人又谦不能当。此事搁了两年,到了元至正十四年(1354)冬,在即将离任的黟县县尹周希濂的劝导下,次年正月,倪士毅先生的遗骸终于被改葬在黟县南坑佘思坞。改葬后,倪士毅的生前友好休宁著名学者赵汸写了一篇《倪仲弘先生士毅改葬志》。倪士毅先生有四个儿子,都很有学问,能承家学。
桑梓地小珰
小珰古名叫珰溪。旧时,此地村东有两条月亮弯弯的小溪,缓缓地合流于村西南的率水河,形似古时女子的耳饰“明月珰”,珰溪由此得名。何时通称小珰,没有考证过。清代,小珰属休宁里仁东乡十一都。
这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金姓是珰溪的主姓望族,始迁祖叫金文藻。该金先世在休宁白茅,那是在五代十国之南唐之末,休宁白茅人金既和生子名仲绩,仲绩生子名夫赵。金夫赵于赵匡胤做皇帝的北宋建隆年间(961—963)迁居休西石田。金夫赵的第三世(孙子)金大如又迁居洲阳干,第七世金咏仕于宋,为上宝司司丞兼镇江宣抚招讨使,金文藻是金咏四个儿子中的长子,也仕于宋,为王宫府谕。金文藻由洲阳干迁珰溪是在北宋初期,他迁珰溪后,三个弟弟文玉(国学录)、文渊(行军輅院判)、文明(奉祀所祀正)继续留在洲阳干。洲阳干的金氏后裔也是代有闻人,很出名。如元代的金居敬(字元忠),就是大学问家,他是金夫赵的第十二世,朱升的弟子,程敏政纂弘治《休宁县志》将他列为“儒硕”入传。
近时,有关媒体称珰溪为千年古村落,金文藻是珰溪金氏始迁祖,这是很对的。但是,又说金文藻是元代由洲阳干迁珰溪,这却说错了。试想,倘若元代才迁来,焉能称千年古村落?
金文藻入迁珰溪之后,经过数代人的生息蕃衍和经济文化开发,很快形成势力,成为闻名远近的望族。通过科举取士进入仕途,这是珰溪金氏的首选,其次便是经商,所谓“不为良相,即为良贾”。因此,这里的金氏人家,读书做官的人多,出门做生意的人多,一代一代,形成传统。在家族性的文化传承方面,珰溪金氏是具有典型性的。
宋代,珰溪就出过进士,他就是著名的金革。金革,字贵从,咸淳四年(1268)武举进士,初任武岗新宁县主薄,为官清正廉洁,严于律己,深受百姓爱戴,深得时任宪使的文天祥赏识,准备荐用,而他却高风亮节,退于林下,终老于家。金革与当时的休宁人程隆、朱焕号称“三俊杰”。
珰溪历史上也出过武职大员,元代江陵路把都、见民户副总管金南庚本人及其儿孙就是。他儿子叫金震祖,字宾阳,少以病废学,后投笔从戎,屡建奇功,曾任平江十字路万户、府镇抚,有资料说他战死沙场,其仆人背血衣千里护送主人灵柩回里安葬,被诏为忠义之门。金震祖儿子金彦清(字符午),曾任大同府同知,后袭父职,被授千户。金符午有个弟弟叫彦直(字符申),曾以义士领丁壮从军,擒获残害郡邑的元兵一个不小的头目叫项明威(名芦儿),而被授宁国等处榷茶副使。符申与兄符午擅长诗文,有《竹州渔隐》与《珰溪钓叟》二集。
朱元璋儿子朱棣发动兵变当上皇帝的永乐年间,珰溪出了个金辉,他是珰溪人引为骄傲的。金辉于永乐元年(1403)考上举人,次年联捷成进士,他初任江西临江府推官,遇事警敏,临政详明,持己俭约,待人宽恕,以风节著称,后升任广东道监察御史。
新闻推荐
日前,农行休宁县支行成功为当地灾区办理发放2亿元抗洪救灾专项贷款。今夏,休宁县遭受特大洪涝灾害,造成全县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农村灌溉、人饮设施等损毁严重。农行休宁县支行积极贯...
休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休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