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皖赣古驿道·瓷都感受徽文化
本报记者 殷骁
提起江西省景德镇,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陶瓷。这也难怪,景德镇市是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始称新平镇,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所制瓷器得到真宗皇帝的喜爱而被其以年号赐名。景德镇陶瓷起于宋,兴于元,成于明,盛于清,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而风靡世界。
灿烂的陶瓷文化,使景德镇市成为我国独有的以陶瓷文化为特色的优秀旅游城市,目前,该市拥有国家5A级的古窑民俗博览区和国家4A级的高岭—瑶里风景区、浮梁古县衙景区、洪岩仙境景区、得雨生态园景区、锦绣昌南—中国瓷园等景区,年旅游总人数达2000万人次以上。
在景德镇市,从路灯装饰、桥头雕塑,再到小小的碗碟,无不是白底青花瓷设计,陶瓷已融入当地人的骨子里。在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的御窑厂遗址内,这个历经明清两朝26位皇帝,为皇帝烧造御瓷长达542年的窑厂,至今仍沿用传统手工技艺,由技艺精湛的老师傅纯手工制作瓷器并远销海内外。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处于黄山余脉,分别与安徽省东至县、祁门县和原古徽州地区的婺源县交界。由于地缘相近,历史上与安徽省的联系即十分紧密,徽文化也深刻地辐射到瓷都。据该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助理白光华介绍,明清时景德镇市商界有“三大帮”,徽帮便是其中之一。在清乾隆时期,又建立了徽州会馆和祁门会馆,为前来发展的徽商提供方便。“徽商在景德镇主要从事钱庄、商贸、茶叶、生活日用品等生意。大部分的钱庄、茶铺、米店都是徽州人开的。同时也制作、贩卖一些制瓷业的辅助用品,如装瓷土的竹篮、烧窑用的绳索等等。也有部分徽商将瓷器销往全国各地。 ”
徽商的大量涌入,为景德镇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白光华告诉记者:“瓷器行业从业人员以贫农为主,文化程度较低。徽商大多受过教育,知书达理,基本上都能写会算,他们的文化知识和经商理念深深地影响到江西地区。 ”
凭借丰富的学识与钻研精神,安徽人在陶瓷业也大显身手,名家辈出。在古窑民俗博览区记者了解到,不少安徽人为陶瓷工艺作出了巨大贡献,例如怀远人年希尧,是雍正重臣年羹尧的哥哥,曾任淮安板闸关督理兼景德镇御窑厂窑务,兼管窑务10年,实验过各种新技术,解决了清代珐琅彩瓷器彩料要靠进口的难题,还使清代珐琅彩在进口的颜色的基础上增多了十几种颜色,并在雍正八年 (公元1730年)引进烧制成功了“胭脂水”。 《陶录》上称他管理窑务时“选料奉造,极其精雅”。其窑称为“年窑”。黟县人金品卿供职景德镇御窑厂,是清末景德镇画瓷先驱之一。他的同乡程门长期致力于陶瓷浅绛彩绘创作与研究,将中国书画艺术的“三绝”诗、书、画,在瓷器上融为一体,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
作为徽饶古道进入江西的第一站,景德镇成为连接皖赣两省的重镇。回顾历史及探访途中徒步古道的经历,江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夏汉宁颇为感慨地总结道:“徽饶古道是徽商拓展生存空间的开创之路,走向全国发展的进取之路,也是徽文化的传播之路。对于景德镇来说,它又是承接徽文化、包容徽文化的特色之路。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是个移民城市,各地工匠汇聚于此,它的包容性非常突出和鲜明。徽商为景德镇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两省加强交流合作,是对历史的传承和发展。如何将徽饶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提炼出来、转化为经济价值、开发旅游等产业,是两省所共同面临的课题。 ”9月17日,皖赣两省主流媒体记者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参观。
本报记者 温沁 摄
新闻推荐
【编者按】森林是陆地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必需的木材等林产品,产生经济效益,还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等生态功能。近年来,国家和安徽省...
祁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祁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