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帮扶,富了民族乡
本报记者 张大鹏 袁野
2月11日,记者走在寿县瓦埠湖湖畔陶店回族乡的路上,只见绿油油的麦苗一望无际向天边展开,一块块200亩见方的高标准田块整齐排列,机开沟、灌溉渠等整齐分布。 “咱乡里的地,原来高的高、低的低,雨下大就涝,天晴久就旱,种庄稼不得劲。有了省财政厅的专项对口帮扶项目,这地全变成大田块,可好了! ”乡经发办主任杨明怀感慨良多。
寿县陶店回族乡14000余名村民,三分之一是回族,这是六安市唯一的民族乡。传统小农经营使得乡里5.68万亩耕地上阡陌交通、高低不平,耕种难度大,专业化的农业企业不愿意来流转土地,连村民都不愿意精耕细种自家一亩三分地。
2012年开始,省财政厅在陶店村投资1400余万元,对11000亩土地进行了高标准整治,开挖、清淤47.8公里的沟渠、65口当家塘,修整新建水闸、桥涵365座。 “原来田地每亩每年产出600多斤水稻、500多斤小麦,一整改,每亩地能产1100斤水稻、1000斤小麦。 ”副乡长李光永介绍。
大企业纷纷找上门,寿县创新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3000余亩土地,做育种生意。 “制种不仅要求田地平整,而且水利、公路、厂房等配套设施都要合格。 ”合作社负责人陈祥胜说,合作社和丰乐种业、省农科院等合作,在陶店乡的田地上培育了“良心99”“淮麦25”等小麦品种以及“皖豆30”等大豆品种。另一家安徽天时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流转了4200余亩土地,生产加工无公害有机蔬菜,去年产值达1500余万元。
整改的11000亩土地,惠及马店、桃园、湖滨3个村4000余人。桃园村村民陶良保向记者算了笔账,他家10亩地,原本和妻子两人耕种,一年辛苦再加上风调雨顺,能收获1万多斤稻子,收入万余元,如今,田地流转给了创新合作社,每亩地租金700元,自己在合作社干田管,每天收入70元至100元不等,一年下来收入还有1万余元,而妻子到外地去打工,每年收入也有一两万元。 “家里等于多了个劳动力,生活比以前宽裕了。 ”陶良保感慨道。
通过对口帮扶,陶店乡还启动了道路拓宽硬化、支援农民建立养殖合作社等6个项目。在马店村村口开了十来年超市的李阳感受很深,门口的堰陶路,原来是条砂石路,坑坑洼洼,一起风全是灰,连累李阳家的超市也总是灰头土脸的。 “一开始修了水泥路,但太窄,不好走,运货小卡车进来,遇到对面车来,就卡在路上。”李阳说。如今,一条四车道的水泥路贯穿整个陶店乡。 “路修好了,不仅咱进货方便,村民来买东西也方便得多,这两年我们生意兴旺了不少。 ”李阳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 本报记者 贾学蕊“过去我们边远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学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后,一下子给我们增派了5名教师,解决了大难题。”寿县堰口镇小集小学校长蔡瑞安高兴地说。2011年,蔡瑞安到小集小学支...
寿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