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近·关注乡村学校探路学区管理

安徽日报 2015-05-27 17:08 大字

■ 本报记者 贾学蕊

“过去我们边远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学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后,一下子给我们增派了5名教师,解决了大难题。”寿县堰口镇小集小学校长蔡瑞安高兴地说。

2011年,蔡瑞安到小集小学支教并担任校长职务。当时全校80多名学生只有一名在编教师、2名特岗教师,特别是聘用民办教师陆续退休后,正常教学活动受到影响,音体美课程要么开不起来,要么教学质量不高。堰口镇学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对全镇师资力量进行调整,把超编的中学教师派往小集小学支教,每名教师给予每月400元的生活补助。镇里的红桥、九槐、青莲等缺少教师的边远小学,也通过这一办法及时增派了教师。该镇学区管委会主任杨光俊坦言,管委会成立前,农村学校进行这样大幅度的师资力量调整,困难重重,“找县教育局要人,教育局通常会优先考虑缺编乡镇,而堰口镇整体上教师超编,不在此列。 ”

寿县共有400多所学校。推行学区管理制度前,农村学校由各乡镇中心校代管,虽解决了县教育局管理力量不足的难题,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中心校是教学机构,在职称评定、奖补资金使用、教学检查评比等方面,往往会与其他学校“争利”,管理时难以服众。同时,中心校代管全乡(镇)学校,承担着较高的管理成本和大量事务性工作,管理积极性不高。 “有的乡镇中心校有一个校长、七八个副校长,整天端着茶水迎来送往,牵扯办学精力,也容易导致一线老师反感。 ”寿县教育局局长夏承开说。

2013年开始,寿县在农村学校探路学区管理制度。这一年,从省教育厅到寿县挂职分管教育工作的石金明副县长,牵头对全县教育工作展开调研。针对城乡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边远地区师资不足、生源流失现象较为突出的情况,石金明提出,完善农村学区建设,有效整合和发挥全县教育经费、办学条件、教育队伍等资源作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际上,早在2010年,省教育厅、省发改委就联合下文,要求各县区深化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启动农村学区建设工作。 “省里没有出台配套规定,地方不好操作。全省只有个别地方开展了此项工作,效果都不太理想,有的只是挂了个牌子。 ”石金明介绍,寿县在探索农村学区建设过程中,慎之又慎,成立了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充分调研,稳步推进。

改革以乡镇为单位,设置25个学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作为县教育局的派出机构,在县教育局领导下开展工作,办公经费由县教育局统筹安排。在此基础上,分片设立6个督学责任区,由县教育局班子成员担任各责任区负责人,聘请行政、专业、特邀类督学100多人,实现督学、督政、监测“三位一体”,形成“学区+督学责任区”双轮驱动的教育管理机制。 “学区管理委员会的账目定期公示,教育经费和各种奖补资金的使用情况一目了然,经得起查问。 ”特邀督学、寿县政协委员顾广萍告诉记者,自己在督学中发现的公路沿线学校没有人行横道安全标识等问题,也很快得到了解决。

夏承开表示,改革后,县教育局的管理触角延伸到各个乡镇,竞聘上岗的学区管理人员从乡镇中心校剥离出来,人财物相对独立,管理上更加高效透明。同时,各学区管理委员会与乡镇配合开展工作,把乡镇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乡镇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

新闻推荐

封堵古城门

▲ 6月29日夜,寿县古城绕城东淝河水位暴涨,导致古城东门河水倒灌。县防指连夜调动人员物资,对东门进行紧急封堵,保障城区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本报通讯员 赵阳 摄...

寿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寿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