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理
淮南二中 张贤付
2017年普通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地理试题,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能力立意考查为主线,突出地理思维品质,选材新颖,视野开阔,内容精当,蕴意深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问视角丰富而又不失独特,区分度合理;注重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凸显“有人、有地、有理”的学科理念,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导向教学作用。
试卷整体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稳中有变,变中见新,整体难度较去年有所增大
与去年全国Ⅰ卷相比,今年除了在整卷风格、设问呈现形式等方面有一定延续性外,在试卷结构,题量和形式上均有所变化:如综合题两大题分别由“4+3”变为“4+4”个,考生信息阅读及思考量增大;选修3变2,删去了“自然灾害与防治”,且题号因政治试题的变动而改变,考生需细心填涂答题卡;历年综合题中会有1道开放性试题,学生发挥空间大,得分较容易,而今年这种形式的试题缺失;自然地理的考查比重较2016年增大,在11道选择题中,涉及自然地理知识点考查的有8题,综合题第37题,重在考查自然地理中“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内容,赋分比去年多(24分),而且文本材料语言专业性极强,考生想在短时间内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厘清信息间的逻辑关系、构建问题指向和信息间的思维关联,难度极大,导致试卷的整体难度提升。
二、考查主干知识,突显学科特色,注重考查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试卷考查的主干知识点有:自然带、工业联系和集聚、水循环、气温要素的日变化及影响因素、区位原理、区域联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地协调发展等。如选择题6~8题,以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剖面图为背景,将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与蒸发两者的关系上,考查内陆干旱地区的水循环,重点考查学生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理解。37题给出“苔原带内部分异规律在某山峰南北坡体现不同”这一特殊地理现象,引导考生通过地理要素的关联(综合分析)和区域对比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和判定,均彰显在地理事象的分布、变化过程中科学的地理思考过程。
三、立足区域,视角丰富,体现时代性,内涵深刻
试题每个题组都是以区域作为情境信息载体,渗透区域认知素养。选择题依托四组材料设计11道选择题,材料“新、动、活”,突出新现象、新概念的解读分析,注重自然和区域、人文和区域的结合,体现地理事象的动态发展、变化。既考查考生信息获取和解读及调运地理原理的能力,又考查考生思维的灵动性和符合逻辑的认知方法。如9~11题,通过对某区域葡萄种植安全越冬问题,考查气温的日变化及影响因素,需要从时空耦合视角,推理判断地理要素发展变化特点。综合题36题“非洲剑麻”问题,以“一带一路”为时代背景,引导考生放眼世界,关注时代,彰显国际合作,共同发展的国际理念。用真实新颖的情境,围绕剑麻种植及其利用,展开多层次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考生用所学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索和解决地理问题。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关注生产和生活,渗透人地协调的学科核心价值理念
试题注重引领考生关注生活,突出对生活中地理事象的考查,如第1~3题“以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启发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思考,落实“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考查目标。同时,试题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渗透人地协调价值观,引导考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培养考生用地理思维看问题的敏感性,引领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意识。如43题以“我国许多传统古村落开发成旅游观光地” 为载体,考查背后蕴含的地理特征、地理过程、人地协调发展理念等。
总之,2017年高考文综Ⅰ卷,基于现实“生活、生产、生态”选材,立足(小尺度)区域,聚焦和渗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多视角变化、重逻辑思维、多层次设问的分析和探究问题,鲜明地凸显了地理“知地明理”的学科特质及育人选拔的学科价值。
新闻推荐
(上接一版)当人们意识到清洁、健康的意义和好处时,真正的“文明”、“生态”也就一步步向他们靠近了。目前,由村居出物出资、居民自愿出力,已完成村边、路边、水边植树1.5万株,播撒各类花草种籽1000余...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