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中国大运河梦圆世遗通济渠泗县段目前仍可灌溉、泄洪,是隋唐大运河保存最完好的活态遗址
[摘要]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
淮北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大运河泗县段。 董虎 摄 大运河边的风景。 董虎 摄
编者按: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
当中国大运河正式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遗产的时候,宿州也第一次走进了世界的视野。宿州从此拥有了世界遗产,这是一个具有深沉历史感的时刻。
宿州大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这28.1公里文化地层积淀,宿州必将开始努力重现历史的隧道。也因为这28.1公里,可能某种程度上将会影响到宿州的发展思维。
我们要仰视世界遗产的熠熠光辉,思考如何借运河的涛声,传递宿州文化的新声。
中国大运河宿州段长140余公里,流经埇桥区、灵璧县、泗县,随后进入江苏泗洪县境内,呈西北东南方向走势。其中,泗县境内的运河故道,是隋唐运河现存最完整的一段“活运河”。
“中国大运河”简介
中国大运河包括京杭运河、隋唐运河和浙东运河,安徽省境内的运河属于隋唐运河通济渠。隋唐运河由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永济渠四部分组成,通济渠流经安徽省淮北和宿州两市,沟通黄河和淮河,全长182公里。通济渠淮北段主要在濉溪县境内,全长41.5公里,穿过铁佛镇、百善镇、四铺乡,均为废弃河道,部分河床为地下遗址。其中,百善镇柳孜运河遗址在泗永公路建设中被发现,为确认通济渠的流经路线提供了有力证明。
中国大运河宿州段长140余公里,流经埇桥区、灵璧县、泗县,随后进入江苏泗洪县境内,呈西北东南方向走势。其中,泗县境内的运河故道,是隋唐运河现存最完整的一段“活运河”。
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7项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文化遗产申请项目由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杭州为起始的京杭大运河,从宁波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浙东运河三条河流组成,涉及沿线8个省市27座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河道总长1011公里。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
运河在安徽
安徽省境内的运河遗址属于隋唐运河通济渠。隋唐运河由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永济渠四部分组成,通济渠流经安徽省淮北和宿州两市,沟通黄河和淮河,全长182公里。通济渠淮北段主要在濉溪县境内,全长41.5公里,穿过铁佛镇、百善镇、四铺乡,均为废弃河道,部分河床为地下遗址。其中,百善镇柳孜运河遗址在泗永公路建设中被发现,为确认通济渠的流经路线提供了有力证明。宿州段长140余公里,流经埇桥区、灵璧县、泗县,随后进入江苏泗洪县境内,呈西北东南方向走势。其中,泗县境内的运河故道,是隋唐运河现存最完整的一段“活运河”。
运河在宿州
穿越1400年,运河故道还“活着”
通济渠泗县段目前仍可灌溉、泄洪,是隋唐大运河保存最完好的活态遗址
6月22日下午3点20分,泗县申遗办工作人员张伟的手机响了一声,一条QQ消息蹦了出来:“当地(多哈)时间上午10点,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好消息对于 “申遗人士”们来说,已经无法简单地用“高兴”二字来表达。
通济渠泗县段是一条静静流淌的运河故道, 是隋唐大运河中现存不多的活态遗址。这条运河故道穿越了1400多年,潺潺流动至今,仍在哺育着沿河居民。沿河而行,或远或近的历史遗迹无声诉说着这段故道当年的辉煌。
6公里故道保持原貌
泗县段的汴河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段。汴河穿泗县古城而过,向东注入淮河。“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相思》道出汴水和泗县的密切联系。
泗县申遗办工作人员张伟介绍说,通济渠泗县段有水的28公里故道中,申遗的6公里故道保持着最为完整的运河原始风貌。这段故道西起汴河与环城河东端交口处的新虹桥,东至汴河与新濉河交汇处。“再往西就看不到通济渠故道,被汴河大道掩埋在地下。新濉河往东的通济渠故道在新濉河修建过程中被占用,失去了原貌。”在申遗办的张伟看来,这段故道是现存隋唐大运河活遗址中最真实的存在,有水、有堤、有渠、有桥。
千年运河仍在灌溉
位于汴河与新濉河交汇处的仿古木亭是6公里申遗段的东段起点,占据了这段故道的最高点。置身亭中,放眼望去,故道水面宽阔,小桥流水,有村民泛舟其上捕鱼捉虾。堤坡上芦苇青青,植被茂密,既是一道风景,又是天然的防护隔离带。故道南岸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河道北岸村庄聚集。
离开仿古木亭,沿河而行,路边不时可见片片菜园。一条长长的水管横亘在路上,一头扎入河道,一头通往菜园。“现在不能通航,也不做生活用水,主要用于灌溉和泄洪。”申遗办工作人员卢灿明介绍说,大约在南宋之后,运河渐渐失去了漕运功能,河水主要用来灌溉庄稼,有“十里一井”之说。沿河而行,发现了一口废弃的菜园井。井口还保留着用来取水的轱辘。久经风吹雨打,木轱辘已经严重腐蚀,千疮百孔。“这种辘轳发明于春秋时期,这口菜园井据考证是上世纪30年代修建。”卢灿明介绍说。
世代相传“隋炀帝经过”
通济渠泗县段6公里故道,村庄连成一线,当地村民称之为十里长庄。对于十里长庄的风貌,村民们口口相传一句话。“五里一座庙,八里一座桥,十里一座井。”
东八里桥因距城8里而得名,修建于清中期,是保障旧泗州出城的重要桥梁。61岁的秦素英站在桥上,不远处,她的老伴正划着船捕鱼。秦素英已经计算不出祖祖辈辈在运河旁生活了多少年了,只是依稀记得小时候爷爷告诉她,当年祖先曾亲眼看过隋炀帝杨广坐船从此经过。
泗县当地流传着“隋炀帝,下扬州,黍谷稷子拌香油”的传说。 精通历史的卢灿明介绍说,相传隋炀帝的龙舟到泗县境内,过了“水口魏”快到“枯河头”时,因为河段地势较高而搁浅了。隋炀帝的部下想出了“纳黍代水行舟”的馊主意,下令当地民众供给香油和黍稷,铺地行舟。
“当年隋炀帝顺水而下到江南,三千宫女乘龙舟,万艘龙舸绿丝间。那时运河两岸的繁华是现在难以想象的。”卢灿明不愧是历史专业出身,随口吟诵出唐诗“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本版综合)
新闻推荐
张正舟吴玲仲飞汤继钧农民工返乡创业,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同时,部分农民工已初步实现...
濉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濉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