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打造创新之都 提供法治保障 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检查《合肥市科学 技术进步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打破机制障碍,量身订制产业扶持政策;优化运行机制,增强协同创新平台活力……10月30日、31日,合肥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关于检查《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成果亮点纷呈
科技创新优势不断凸显
近年来,合肥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以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统揽,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合肥正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产业创新核心区。
产业创新成效十分显著:今年1-8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为51.1%和60.2%,分别较2012年底提升25个和11.4个百分点,撑起了工业经济 “半壁江山”。
同时,创新平台体系正在形成,滨湖科学城正式启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扎实推进。合肥成为全国大科学装置最密集地区之一。人才汇聚渐入佳境,通过优化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合肥人才总量不断壮大,队伍结构明显改善。
创新成果更是亮点纷呈:热核聚变、量子等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中电科38所自主研发出“魂芯二号A”信号处理芯片单核性能超过国际同类芯片性能,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中科大18个量子比特纠缠刷新世界纪录,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在肥诞生……
打破机制障碍
量身订制产业扶持政策
合肥市在落实《条例》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对照合肥市创新发展的部署和要求,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应用创新存在机制障碍,是执法检查组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之一。执法检查报告为此建议,在应用创新方面加大力度,瞄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等优势集聚产业的同时,注重从推进应用创新的视角,量身订制产业扶持政策,营造支持应用创新研究和中试的工作导向和政策环境,形成基础创新与应用创新的良性循环,深度挖掘和拓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个“金字招牌”,努力培育出更多顶天立地的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
优化运行机制
增强协同创新平台活力
近年来,合肥市与大院大所合作建立了中科大先研院等10多个协同创新研究院,推动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
不过,执法检查组经调查发现,部分研究院体制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校领导兼任研究院主要负责人或高管,“脚踏两只船”,内部管理、考核激励基本上采用高校的管理办法,难以建立有效有工作机制,为企业创新创业排忧解难的工作力度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与所在辖区政府的合作机制也不够紧密有效。另外,还有的企业反映,合肥缺乏常年举办、便捷高效的技术对接服务平台。
执法检查报告建议,要完善区域创新平台体系,着力优化创新平台运行机制,鼓励支持采取公司化管理模式,落实院长负责制,加大人才激励力度,以效率效益为导向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增强协同创新平台创新活力。
立足新要求新定位
对现行《条例》进行修订完善
执法检查还发现,部分企业和创业孵化机构对各级政府出台的各类科技创新优惠政策比较关注,但对《条例》的知晓率不高,有关部门对《条例》的宣讲也不够到位。
《条例》部分内容已不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比如,科技投入方面,2019年市财政科技支出预算117亿元,占总支出的11.75%,大大突破了《条例》所规定的2.5%。另外,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建设,对立法工作和法治环境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执法检查报告建议,加大科技进步法律法规宣传,重视科学普及,尊重科学规律,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同时,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态势的分析评估和战略研究,立足国家和省市对合肥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新定位,吸纳行之有效的好政策、好举措以及先发地区的好经验,启动《条例》的修订工作。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李后祥
新闻推荐
一甲子的风雨历程,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完成了从职工子弟小学到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的华丽转身。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合肥市...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