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厚葬之风愈演愈烈,动辄几万元、几十万元,而很多老人晚年生活却显得孤单落寞。社会学家呼吁——死后“风光”,不如生前“厚养”
本报记者 张玉芳
春节前,在省城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小卢(化名)母亲不幸去世,为遵从老人遗愿,小卢回到老家庐江县给母亲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持续了五天,回到单位上班时,小卢双眼通红,体力严重透支,钱包也大大瘦身,为了这场葬礼,他们兄妹三人共花费了四万元。
春节期间,记者在庐江、金寨、枞阳等地调查发现,时下在安徽省很多农村地区,像小卢一样为老人厚葬之风颇为盛行,人们身陷其中、互相攀比、痛苦不堪、难以自拔。
五天葬礼“葬掉”四万
小卢的父亲早年去世,他们兄妹三人都在省城工作,卢母大多时间都留在庐江老家,偶尔来城中看看儿女。
去年正月,小卢的母亲被查出患有骨癌晚期,坚持化疗了9个月。然而,今年元月开始,卢母的腹腔大面积进水,已经2个月无法进食,每天的治疗费用高达1500元-2500元,这时,兄妹三人产生了分歧。
小卢依旧坚持为母亲治疗,因为这些年来,他们三兄妹都在省城工作,很少有时间在老母亲膝下尽孝,此时此刻,能够保住一天就能多看到母亲一天。然而,哥哥却有不同的考虑,9个月来,三兄妹花费了11万元,已经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而且,眼看着母亲去世后,葬礼还得花钱。哥哥劝小卢,既然挽救无望,不如留点钱,给母亲办个像样的丧礼,不能让母亲走得寒酸,一句话说到了小卢的心坎里,弟弟立即顺从了哥哥。
元月底,卢母溘然辞世。为了办好卢母的葬礼,卢家三兄妹很费了一番心思,葬礼前后持续了五天时间。
整个葬礼按照当地农村习俗操办,程序繁琐复杂,难以尽述。按照小卢的叙述,整个流程大致如下:
第一天:老人“咽气”, “孝子”(死者的独子或长子)上房顶,给老人叫魂。孝子喊“娘,家来吃饭啊;娘,家来吃饭啊! ”亲属哭成一片,左邻右舍闻讯而来,葬礼工作陆续展开。封白门、请道士、扯孝帽、布灵堂、穿寿衣系列程序各有讲究,一共请了7名道士,有人主唱,有人负责敲锣打鼓。放鞭炮、发香烟、端盘子、收台账……大量的工作需要人手,仅前来帮忙的工作人员就达三十人之多,每顿饭都要开上四五桌,流水席由此开始。
第二天和第三天为 “做道场”,请风水先生看坟向,挖坟地。做道场的同时,至亲纷纷请来乐鼓队助阵,乐鼓队虽名为至亲邀请,但费用还由卢氏兄妹承担。卢家亲戚总共请了4支乐鼓队,每支乐鼓队八到十人,每天费用在四五百块。
第四天,卢家所有的邻居、亲朋好友前来吊丧,酒席正席在这一天举行。以往,老人去世后,正席在晚上举行,只有一顿,而现在,亲朋们一早就陆续赶来,正席从中午延续到晚上,卢家共张罗了13桌酒席。
第五天为出殡日。去火葬场时,小卢三兄妹请了19辆车组成出殡车队,送殡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火化安葬完毕,中午时分,卢家再置办了一场酒席,名为“回笼饭”。
葬礼结束,卢家盘算了一下,五天葬礼整整葬掉了四万块,花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当其冲的是烟酒。葬礼上,烟的耗费是惊人的,要请一个至亲专门负责散烟,这人要眼疾手快,所有亲戚邻居前来吊唁,每人一包一个不少,厨师、葬礼主事以及前厅后堂帮忙的工作人员要随时发烟。做棺木的木工、挖坟的师傅得好好伺候着,没了烟得随时供上。卢母的葬礼上用的是玉溪,24元一包,最后算了一下,仅香烟这一项支出就超出了一万元,酒也花费了两三千元。
其次是吃。如今农村办葬礼也要请专业厨师,每天五十元至一百元不等。葬礼上吃的也越来越排场,以往的鸡鸭鱼肉不再时兴,甲鱼、龙虾开始流行。
再次是用。包括鞭炮、礼花、毛巾、台香等不计其数,整个葬礼使用毛巾上千条。
此外,殡葬产业的灰色利益链也助长了消费的剧增。如尸体火化,火葬场推出“不完全骨灰”、“全骨灰”等业务,卢家选择了“全骨灰”花费800元。骨灰盒也从普通、中档到豪华等级分明,卢母的骨灰盒花费了2000元。
忙完了母亲的葬礼,看着巨额的花费,小卢觉得十分心疼:“其实很多花费根本没有必要。 ”除了花费,另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累。每一场葬礼,对每一个子女来说都是一次身体与精力的考验,譬如,农村有陪跪的习俗,每一个亲朋好友前来吊丧,吊丧的人或喊或哭,孝子迎出门外,扶着吊丧人跪立致谢。做道场的时候,孝子不仅要边跑边跪,还得学会痛哭,表情越是悲伤,哭声越是悲痛越能体现孝心。几天下来,身心疲惫。小卢说:“劳民伤财是最大的感悟。 ”
厚葬之风愈演愈烈
五天花费了四万,这一花费令人吃惊,小卢却告诉记者,如果将葬礼按规格分为上、中、下不同等级,这样一场葬礼也就属于中等偏上的层次,更豪华、更奢侈的葬礼随处可见。
比如葬礼的战线越拉越长。三代同堂以上的家庭,老人去世最少要操办五天,条件较好的家庭或者子女较多的家庭,往往会持续操办七天。像安庆、六安等实行土葬的地区还讲究做“七七”,即四十九天。
葬礼的内容也是花样翻新。高龄老人去世作为喜事操办,还要请来歌舞表演、舞龙舞狮表演助兴,花样百出。老人出殡要扎纸房子,俗称 “扎陵”、“烧陵”。早前,“扎陵”的内容也就是房子、锅碗瓢盆等基本生活设施,而今,随着社会发展,“扎陵”的内容也在与时俱进,平房变成了城堡,冰箱、洗衣机、太阳能、微波炉等,还实现了高科技,配备了机器人。主人不能亲自干活,要配送几个仆人和丫鬟,甚至于有的老人去世,子女还要扎 “美女”“小蜜”等给他带到阴间享用。
葬礼的花费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场葬礼办下来需要花上多少钱?金寨县一位老大爷告诉记者:“少也要个万把块,多了那就没个数,三万五万,十来万都花得了。 ”而在安徽省皖北地区,虽然实行了殡葬改革,人们的传统观念却并未改变,还存在“二次土葬”的习俗。如蒙城县徐先生父亲去世,火化费用花了300元,骨灰盒花了2000元,回家后,又实行二次土葬,一副棺木又花费了近万元。
厚葬之风愈演愈烈,有关“豪华葬礼”“豪华陵园”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普通百姓办得讲究,富贾名流乃至领导干部也同样热衷于葬礼操办,在葬礼上迷失自我。
记者了解发现,总的来说,厚葬之风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古人有“视死如生”的说法,希望通过厚葬让逝去的先人在阴间也过上好日子。厚葬之风在我国由来已久,只不过,在古代,真正实行得起厚葬的只有那些封建帝王、官宦富家,贫苦农民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寻常百姓人家在葬礼上也逐渐“不差钱”。
其次是社会发展变革带来的冲击。有些人企图通过“厚葬”在公众中赢得“孝”的美名,也就是做样子给别人看。有些人则热衷于丧葬上的攀比。在那些先富起来的地方和先富起来的人中,一些人甚至利用厚葬炫耀财富。在墓地设施和葬礼规模上互相攀比,挥金如土,浪费了社会资源,败坏了社会风气。
另外,就是赎罪心理的作用。有很多子女,在老人去世那一刻,意识到亲情的重要,出于救赎心理,大办葬礼让自己的心理得到安慰。
当然,厚葬之风的背后浮现的还有利益的影子,近些年来,媒体披露的官员大办“豪华葬礼”借机敛财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厚葬”不如“厚养”
春节期间,记者在金寨县听闻了一个十分悲惨的故事:一个王姓老太太,老伴去世,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老太太以前做过小生意留下一点积蓄,然而,三个儿子都认为老人偏爱女儿,将积蓄给了女儿,老人因此遭到三个儿媳冷眼相对。按照最初的协议,老太太应由三个儿子赡养,在三家轮流吃饭,然而,每到吃饭之际,老大往老二家推,老二往老三家推,推来推去,老太太总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甚者,三个儿媳嫌老人邋遢,给老人准备了一个破碗,到哪家吃饭,老太太都要自备破碗,受尽委屈,晚景凄凉惨淡。去年年底,忍无可忍的老太太悬梁自尽,其娘家兄嫂闻讯而来大闹不止。最终,三个儿子破费办了一场“破鱼斋”,葬礼持续了七天,总算平息了娘舅们的怨气,只是,屈辱离去的王老太太,她的满腔怨愤能否在热热闹闹的葬礼中得到平息,已是不得而知了。
记者在网上各大论坛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起这一现象,很多年轻的网民就这种问题展开了探讨。
网民“同舟共济”表示:“葬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孝之前? ”与其在丧事上大张旗鼓、大把花钱,不如在老人在世之时,多尽一点孝心,多给一点关爱。
网民“东北杀猪菜”则说,在他的家乡有这样四句话:“在日不祭喉,死了祭木头,棺材头梗三大碗,还叫活人到了喉。 ”意思是说在生的时候鱼肉没得给老人吃,死后放在灵前又有何用。即使死后在棺材前面摆了三大碗,最终“还叫活人到了喉”。也就是说,逝者已矣,厚葬之俗对于逝者没有任何意义,不过就是活着的人寻求一种心理安慰罢了。
从这些言论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社会进步,年轻的一代对于丧葬的认识更趋于理性,已经有不少人提出:死后厚葬莫如生前厚养!
厚葬习俗也逐渐引起了相关社会专家们的关注。一些专家认为,厚葬之风已经突破了丧葬的范围,而演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云飞认为,从形形色色的厚葬现象来看,“葬”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异化:从本来的安葬死者的仪式变成了一种表演秀。葬也成为展示财富的舞台。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长期以往便被这种文化所绑架,可以说,有的人是被裹挟到这场表演之中而不得不搞起“厚葬”来,因此导致厚葬之风愈演愈烈。在王云飞看来,解决这些问题,更应该加强文化建设,改变人们扭曲的价值观,通过舆论张扬“厚养薄葬”。同时要从法制方面去找到一条出路,譬如加强对老人的社会保障,对不孝违法行为进行打击,促使这种问题走向一种良性的轨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科研处处长杜志雄则表示,“重生重死”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农民操办白事是维持邻里关系的一种方式,是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如果因操办白事而增加农民自身负担影响了生产的投入,则是民俗文化的扭曲,和目前我国建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也是格格不入的。
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现象?一些网民也提出了举措,他们建议,一旦老人去世,就本着节约的精神,力行薄葬的原则。在丧礼中不要请吹打,放些哀乐即可,更不应请“代哭专业队”吵得四邻不安,丧期也不宜过长,规模不宜过大。在安葬时,不要盲目追求高档豪华,更不能进行“二次土葬”,应大力提倡“江葬”、“树葬”,移风易俗,科学文明。
在合肥工作的王先生的奶奶去年高龄辞世,他告诉记者,奶奶生前,他对奶奶照顾细致周到,因此,当奶奶去世后,他并没有大操大办,也不常去给奶奶上坟,而是时常在网上写一些纪念文章,以表悼念之情。但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以前对奶奶做了很多,相反,如果没有这样的底气,他可能也会选择去烧纸、放鞭炮等方式获得心理补偿,这就是一种心理救赎。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不起眼的蒸肉米粉,竟然也是创业的好项目。庐江县下岗女职工梁翠霞通过市场调查,发现自己母亲做的蒸肉米粉销路好,便注册了“梁大妈”商标,并新建了 “庐江县梁氏米粉厂”,实现了米粉手工生产向机械化...
庐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庐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