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发挥优势 补齐偏远乡镇发展短板

阜阳日报 2016-01-01 07:28 大字

[摘要]武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统筹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层偏远乡镇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位置偏等原因,离小康水平差距较大。一定要千方百计发挥优势,补齐短板,与先进地区同步建成小康。

一要全面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目前,大部分农业乡镇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以桑营镇为例,突出表现在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镇91个自然村有36个没有通水泥道路;全镇4.3万人,有3万人没用上自来水;农网改造不到40%;有三分之二路、涵、桥、井不能配套;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现在,省委省政府对皖北发展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作为农业乡镇,必须抓住机遇,超前谋划,确保在2017年之前完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

二要积极探索农村发展新路子。作为农业乡镇,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以地生财,增加收入。首先,从种植业入手,传统的一麦一豆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尤其是目前大量的农村人口外流,许多地方出现空心村、老人村的情况,农村发展必须走土地流转的路子。以桑营镇为例,全镇约6万亩地,流转约2.2万亩,流转率36%,许多耕地集中到大户手中,他们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依靠政策扶持,调整种植结构,种植药材、果木等经济作物,收入明显增加。其次,是发展养殖业。镇里要求村干部必须有自己的发展路子,有自己的固定收入。目前,全镇有12名村干部带头发展养殖业,颇具规模。由于干部带动,群众纷纷加入养殖行列,发展形势良好。三是发展加工业。做好农产品深加工这篇文章,是农业乡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由之路。桑营镇在历史上粮食和药材收购较为活跃,现在棉花收购、食品加工也颇具特色。为此,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积极鼓励发展小微企业,做好农产品深加工文章,尽可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确保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加农民收入。

三要突出引导发展特色产业。近两年,桑营镇从栽好两片树着手。一是借助县政府支持林业发展的政策机遇,通过以诚招商,与河南淼林种植公司达成招商协议,2014年,淼林公司在桑营镇投资近3000万元,建立了绿化树木种植基地,目前已初具规模。二是借助市林业局精准扶贫机遇,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吸收贫困户加入,发展晚秋黄梨规模种植,目前已种植近500亩,近期又有700多亩种植意向。我们由此受到启发:农业要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没有,我们可以学,别人有,我们可以拿来。基于这种发展思路,近期万亩甜菜种植项目已进入试种阶段。

四要精心培育新型致富能手。要想富,换思路。农村要发展,必须培育一批新型致富能手。为此,镇里大力倡导“凤还巢”,让一部分在外打工的有志青年回乡致富。一是发展上给政策。主要是把上级政策落实到位,该补的补,该贴的贴;地方政策服务到位,镇里成立专门机构,对返乡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二是政治上给荣誉。在职权范围内,优先把返乡创业人员列入村级后备干部,有突出贡献、典型带动作用的,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或是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负责人。三是经济上给实惠。镇里制定大众创业奖励办法,力所能及给他们以实惠。只有让那些高学历、多阅历、能力强的年轻人加入农村发展大军,农村才能更好发展。

五要重点抓好精准扶贫攻坚。偏远乡镇,大部分都是经济落后乡镇,贫困人口多,扶贫攻坚难。桑营镇目前有贫困村2个,贫困人口3795人,脱贫任务艰巨。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不如造血”。为此,农业乡镇仍要依托土地资源优势,让土地成为脱贫的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14年,桑营镇选择一个村作为试点,成立果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让一部分贫困户以土地入社,种植经果林。他们依托合作社的技术指导优势,每户种植2-3亩果木,3至5年后,果树到盛果期,每亩地至少收入5000元以上,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

(作者系太和县桑营镇镇长、阜阳市委党校第41期中青班学员)

新闻推荐

冬季一氧化碳中毒进入多发季

本报记者 尚原野 实习生 聂璐瑶/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 通讯员 马怀业/摄

太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太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