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玉玲 彩线绣出精彩人生
[摘要]本报记者 杨燕
刺绣,全国不少地方都有。阜阳市太和县的细阳刺绣,以特别精致、细腻的绣工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喜爱。2013年,细阳刺绣被列为县级非遗项目。
今年,苑玉玲入选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再次引起人们对细阳刺绣的关注。经过打袼褙、剪样、粘面、绣花、挂里、整体连接等一系列制作工序,一件件美丽而富有寓意的物件就在“细阳刺绣”非遗传承人苑玉玲手中展现出来。
细阳刺绣起源
刺绣历史源远流长,早在5500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就曾发现“韦绣”技法绣制的皮件。细阳是太和的旧称,细阳刺绣是在唐宋时期流传过来,因为太和地处中原,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使当地的刺绣吸收东西南北文化于一体。它既有粤绣的富丽堂皇、蜀绣的细腻、京绣的端庄、苏绣的秀丽与妩媚,又有汴绣的粗犷与古朴。细阳刺绣的绣品精细规整、色彩艳丽、花纹苍劲、形象优美、质地坚牢。
近日,当记者去采访当地的细阳刺绣时,当时,我们无意中走入一家绣庄,看着绣庄琳琅满目的绣品,以为这就是有名的细阳刺绣了。但当地文化部门的同志介绍,从广义上说,这些太和人所绣的作品都可以称作细阳刺绣,但真正能代表细阳刺绣的,“你们得去看看苑老师的作品。”在曲折的巷弄中寻了许久,终于找到了细阳刺绣传承人苑玉玲老师的家。
在苑老师家观赏刺绣作品,是一种享受。“听长辈说,宋代就设有绣院,各地选拔来的秀女入院学习刺绣专供皇家之用。当时我们苑家祖上有人曾有幸入院学习刺绣,老来归乡,便在家乡绣制、出售绣品度日,邻里乡亲极为喜爱,纷纷效仿学习,习者众多。至此,刺绣技艺在细阳广为流传。”苑玉玲介绍,明清时期刺绣公益普及,绣法增加,但多用于宗教和家庭用品;而到了晚晴民国年间,细阳刺绣几乎绝迹,只在民间乡村以家庭亲人授受,主要是为了农闲时有个精神寄托。
结缘细阳刺绣
说起苑玉玲这身刺绣技艺,还要从她的家族说起。她的姥姥宋王氏自幼家庭富裕,小时候和母亲学习过先辈遗留下来的绣样和针法,加之自己喜欢,练就一身刺绣绝活。
“每次放学回家,看到姥姥手中做的猫头鞋、虎头帽,就想自己也能做那样一双该多好。”苑玉玲笑着说,开始,围着姥姥学绣花的小姑娘不少,可是新鲜劲一过,她们都各自散去,苑玉玲总是帮姥姥绣上几针。
跟着姥姥学习几年,苑玉玲做出来的鞋子有模有样了。为了突出老虎威猛,苑玉玲在制作虎眼上选用棉花塞在布里,让虎的眼睛变得立体、生动。“当时得到姥姥多次夸赞。”苑玉玲自豪地说。
她的绣品多次参加各类展览并获奖,其中,《云肩》和《莲花虎头帽》等作品获得第六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银奖、2012年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优秀奖等奖项。苑老师说,《云肩》这幅作品比照当年大娘所作的云肩,不仅运用了多种针法,还在色彩上、寓意上进行了新的组合和搭配。
苑老师介绍,细阳刺绣针法多样,基本针法有:辫针绣、钉线绣、平绣、打籽绣、贴布绣、网绣、麻衣绣、缠绣等,作品主要为服饰、鞋帽、香囊和其它日用品装饰等。虽然细阳刺绣主要用于民间,但由于其源于当年的宫廷,因此,绣品较为精致、大气,并不同于一般的乡野绣品,这也是细阳刺绣之所以获评非遗项目的主要原因。
寻找“细阳刺绣”传承人
苑玉玲目前是一家幼儿园的老师,她希望退休后能有时间把细阳刺绣好好地整理一番,让更多的人领略细阳刺绣的魅力。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弘扬细阳刺绣,找到接班人。
“其实,喜欢我们细阳刺绣的人不在少数。”苑玉玲告诉记者,她经常给太和第二职业中学幼师班学生上课,很多年轻人都很喜欢,“但遗憾的是,她们只是当作爱好,而不能深入学习并有所创新。”
随着“非遗”走进中小学课堂,很多太和小学的校长找到苑玉玲,邀请她去学校授课。
“其实,7-12岁的孩子接受能力较强、有足够的耐心,最适合学习这一传统技艺。”苑玉玲表示,2017年退休后,她将去中小学课堂发掘一些热爱传统文化的孩子,将细阳刺绣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太和县经开区秸秆统一还田纪事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