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打工仔回乡发羊财

阜阳日报 2014-11-03 09:39 大字

[摘要]本报通讯员 薛建邦

两年前,在外地打工近10年的太和县三堂镇青年农民黄宗福返回家乡,建起养羊场,安心做起“羊倌”,经过苦心经营,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年出栏300多只羊,可盈利近20万元。

认准养羊不回头

   黄宗福是三堂镇向阳村人。两年前,他一直在外地打工,在无锡收过废品,在徐州一家冷库厂跑过运输,每年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想结束漂泊的生活,回到家乡创业。闲暇之余,他喜欢看央视农业频道的节目,有一次,他被一则有关养羊致富的报道所吸引,产生了回乡养羊的念头。

2012年8月回乡后,黄宗福投资20万元建了3亩地羊舍,购买了打料机等设备,还花7万多元从山东购买了80只种母羊。哪知道,由于不懂防疫技术,当年就死了一半。“当时,我真的心灰意懒,但又一想如果不干了,六栋新羊舍和设备怎么办?先期投资的20多万元岂不是打了水漂?于是又坚持下来。”黄宗福说。

黄宗福总结失败原因后,聘请了一名技术员,严把种羊质量关,从正规养殖基地购进了一批种母羊,边养边学,一年后,养羊场开始起死回生。“我现在已基本掌握了饲养技术,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黄宗福说。

流转土地种牧草

   日前,笔者来到黄宗福的养殖场,看到仓库里堆满了一袋袋粉碎好的饲料,六栋羊舍旁又加盖了1000平方米南北走向的羊舍,300多只种母羊膘肥体壮,有的卧在地上休息,有的嚼着草料,黄宗福和妻子正在给羊喂料。

“眼下,公羊已基本上卖完,今冬又能繁殖200多只。”黄宗福说,羊的数量增多了,饲料就成了问题。羊除了吃麦麸、玉米、豆饼等饲料外,小麦、玉米等秸秆也是很好的饲料,尽管当地秸秆很充足,但仍不能满足需要,去年光买饲料和草就花了10多万元。

“今年,我流转了20亩耕地,除了种植小麦和玉米外,还种植了4亩苏甘草、黑麦等牧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饲料的不足。”黄宗福说。

羊倌还有新目标

   养羊场发展势头良好,让黄宗福看到了希望,信心大增。谈及下一步打算,黄宗福告诉笔者,他将在四个方面做文章。

一是扩大养殖规模,增加饲养数量。黄宗福说,目前养羊场以自行繁殖为主,明年的目标是达到500只;二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黄宗福认为,自己生产饲料,可以减少饲养成本,增加收入。秋收过后,由村委会协调,把土地流转面积扩大至100亩;三是优化品种结构。目前,本场以本地白羊为主,虽然产量高,但生长慢,明年准备引进一批波尔山羊、小尾寒羊等优良品种;四是成立合作社,吸纳更多的农户,实现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新闻推荐

记者宋玉洁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

本报讯 (记者 宋玉洁)11月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侯岩率国家卫计委督查组一行来阜,就卫生计生重大政策在阜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卢仕仁出席座谈会。   在当...

太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太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