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两亩桑 脱贫奔小康
[摘要]本报记者 任秉文 通讯员 王雨
春日的田野生机勃勃。近日,记者来到界首市邴集乡姜楼村,只见数百亩桑园里,一排排桑树苗蔚为壮观,散种在居民房前屋后的桑树已经冒出新芽。“我种了两亩桑树,眼下还没有到养蚕的时候,桑园里也没有啥活。”64岁的姜兴俣正在家里打扫卫生,提起自己从事的新行业,他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与种植传统农作物相比,养蚕要省不少事,一年之中只有5月份和9月份会比较忙。”不仅省事,种桑养蚕的效益也比种植玉米、小麦高。“去年是头一年种植,且在关键时期受到了连阴雨天气的影响,我的两亩桑园产了70斤鲜茧,按照每斤25.5元卖出去的,收入1700多元。”姜兴俣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桑园第二年便进入丰产期,预计每亩可饲养3张蚕种,以平均每张产鲜蚕80斤、每斤25.5元收购价计算,每亩收入就可达到6000多元。
正是看中了种桑养蚕的经济效益,2015年,姜楼村村委会把桑蚕养殖基地建设纳入村集体建设项目,当年先行试种了13亩桑树,取得了预期效果。“种桑养蚕劳动强度不大,老人妇女都可以干。”邴集乡姜楼村第一书记、扶贫队长陈兴华介绍说,姜楼村共有贫困户149户、325人,其中一般贫困户75户、160人,“他们多是因病致贫,不能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通过养蚕脱贫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8岁的姜利和爱人身体都不好,家里还有4个小孩,负担较重,曾被列为村里的贫困户。“繁重的体力活根本干不了,缺少收入来源,家庭经济一直不好。”姜利说,2016年,在村干部的鼓励下,他尝试着种植4亩桑树,走上了养蚕的路子,“头一年就挣了好几千元,再加上其他收入,去年年底我就脱贫了。”
看着姜利通过发展桑蚕养殖实现了脱贫,其他贫困户主动找到村干部,希望加入到种桑养蚕的队伍中。为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今年,姜楼村村集体出资流转了300亩地,种上了桑树苗,目前已有27户贫困户参与养蚕。
“为减轻贫困户头年种植的资金压力,贫困户与村集体签约后,第一年的土地租金和桑苗钱全由村集体出资,他们只需负责养殖,收入也全归他们所有。”陈兴华告诉记者,按照计划,今年姜楼村将实现脱贫100户、240人的目标,“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势,姜楼村不仅能如期实现年度脱贫目标,还有望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
新闻推荐
省政协委员张俊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省委、省政府推动“调转促”工作的重要抓手。作为工业化初级阶段的欠发达地区,皖北地区要实现快速发展,一方面要继续在传统产业上做大做强,加速赶超;另一方...
界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界首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