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省政协委员张俊杰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省委、省政府推动“调转促”工作的重要抓手。作为工业化初级阶段的欠发达地区,皖北地区要实现快速发展,一方面要继续在传统产业上做大做强,加速赶超;另一方面,也要推动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实现发展动能多样化,努力实现弯道超车。
当前,皖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弱、低、小”状态。发展基础弱,与皖江示范区相比,地域差距明显,产业基础不同步,皖北地区示范性基地较少。同时,产业层次低,产业规模小。
问题还表现在:产业有“火种”、没“集群”,“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现象突出。此外,产业发展谋划信心不足、方向不明。各地虽然编制了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但多侧重于工作推动,对产业发展方向、项目谋划、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等研究不够。
因此,加快皖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方面要继续在传统产业上做大做强,加速赶超;另一方面,也要推动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实现发展动能多样化,努力实现弯道超车。
一是实行差异化的扶持。全省要从促进“弱者变强、强者更强”的角度出发,加强省级顶层政策设计,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避免“一刀切”。可借鉴江苏省支持苏北地区的发展举措,对皖北地区,适当降低申报战略新兴产业专项、基地的门槛,加大对皖北地区有前景、仍处于初创期的产业扶持力度,优化人才对口支援、资金有效投放的帮扶机制,以利于形成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格局。
二是选准特色主导产业。皖北地区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解决好地方产业、领域、项目选择不成熟、过度趋同问题,编制好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图、产业技术路线、市场开拓方案,力争形成“一城一策”“一基地一特色”的错位发展格局。皖北各地要根据自身“发展定位、产业基础、技术研发、资源禀赋、比较优势”,通过“合作嫁接”“本土创业”两种途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要围绕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解决“有技术没产业、没市场,有产业没技术、没人才”的“两张皮”现象,力求占据产业链高端位置,实现从“制造”走向“创造、智造”。以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通过政府直接建、参与建等模式,建设一批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探索“柔性”引才引智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现资源共享。规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使用方向,设立科技创新风险补偿金,健全科技创新风险共担机制,完善合理的容错纠错机制,引导财政资金从“输血”向“造血”的方式转变。
四是注重培育产业集群。要围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要素链”有机融合、互动,引导产品创新、科技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围绕产业链谋划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要素链,做优、做特、做强“三大链条”。要重点扶持产业链上的领军企业,提升人才、技术、资金的供给质量,加快集群内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经济、技术、产品关联配套,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形成“滚雪球式”规模发展,达到“一个链条连一串、一个企业带一片”的效果。
五是引导“老树发新枝”。皖北地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耦合发展。坚持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快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采取裂变模式、融合模式,聚焦核心环节、核心技术,通过高新技术嫁接、新技术研发、生产流程改造、产业链延伸,改造传统工艺,嵌入新兴产业链。阜阳现代医药产业、亳州中医药、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界首市再生资源循环产业也是沿着这个路子逐步发展壮大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赢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主动权、缩小差距的最有效捷径。
六是规范项目筛选机制。要避免利用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搞 “圈地运动”,一哄而上,以旧充新。要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规范,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出台行业准入标准,包括技术、环保、安全等方面标准,健全“沙中淘金”的筛选机制、“宁缺勿滥”的准入机制、“动态调整”的倒逼机制,避免打着培育新兴产业的“幌子”,继续低水平重复投资而形成新的产能过剩。
七是构建区域一体化格局。在省皖北办的统一调度指导下,完善皖北六市之间的合作机制,引导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合作主体共同联动,定期研判协商、会晤交流,推动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互补互促、相互渗透,加强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和技术合作共建共享。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许家权)3月23日晚上8点多,合肥市界首路长安天玺小区2栋顶层一出租屋突然燃起大火,屋内浓烟滚滚,火舌伸出窗户数米,起火房间被烧一空,事发后辖区消防赶到现场最终扑灭大火。事发现场位于...
界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界首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