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应玉德 瓷板砖上展现绘画魅力

阜阳日报 2014-03-06 10:27 大字

[摘要]本报记者 李方达 通讯员 陈振强

从拱门进入院子,入眼就是一幅青翠鲜艳的松鹤延年画嵌在旁房墙壁上;堂屋正门两侧分别嵌着“鹤寿”与“松龄”两幅长条画,门头上一幅“安居乐业”的字画;堂屋内一幅“黄山松云”的风景画嵌满墙壁;桌子上还摆着一排精致的工艺碟子——这座充满文艺味道的院子只是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坐落在界首市顾集镇南李村深处。“这些画都快20年了,都是我自己画的。”院子主人应玉德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瓷板画,颜色在制作时都融到瓷板砖里面了,几十年风吹日晒也不会褪色。

绘画艺术展现在瓷板砖上

说着,应玉德就在院中的小桌上展示起来:在桌子上铺一块洁白的瓷砖,从走廊下拿出一个盛着黑色颜料的小碗和一个笔筒;用毛笔把颜料和匀,蘸满颜料,就在瓷砖上画起来;这三笔、那两笔,几分钟一幅颇具神韵的“竹报平安”就成形了。“画画很容易,但要在瓷板砖上画,并且保存起来就得有窍门。”应玉德说,在瓷板砖上作画与在宣纸上画画有很大区别,工具、颜料后期加工都有讲究。

应玉德从来没有受过正规绘画技巧培训。“从小就喜欢画着玩,全靠自己琢(。”应玉德从10岁左右迷上了绘画,“闲着没事就在废纸、废书上画着玩。有时候会对比别人的画,自己琢(琢(,或者比着画,或者改改自己的画。”到初中,应玉德已经是很成熟的民间画家了。“但农村人从没想过靠画画养家糊口。”毕业后,应玉德就到山东打工。幸运的是,在建筑工地没干几天,应玉德就发现务工地有家壁画厂。因为有绘画功底,应玉德顺利进入壁画厂,认识了师傅,并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工。

在壁画厂,画工师傅向应玉德教授了壁画作画技巧。“基础是一样的,但技法不同。”应玉德说,瓷板砖一般都很滑,普通的墨汁、颜料涂不上去,要用专门的釉彩来调。每次作画前,应玉德都要提前一天把釉彩材料放在碗里浸泡一天,画时还要再和一下;画好的瓷板砖还要放到窑里,用适当的温度烘烤。“放窑里烧也有要求的。”应玉德拿出一个成品工艺碟子与刚画好的“竹报平安”作比较,“温度控制好了,烧出来的瓷板画颜色很亮,很好看;烧不好会把瓷板砖烧坏!”

很快,应玉德就成了厂里顶尖的画工,收入颇丰。2000年前后,随着壁画厂机械化程度提高,壁画制作开始用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手工画工的地位下降。与此同时,随着家乡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在翻盖新房,并且想在新房上镶嵌一些字画。2004年,应玉德回到家乡,在自己的小院里建了个小窑,为家庭住户做壁画,生意红火。早已过上小康生活的应玉德喜滋滋地说:“这项爱好还真中了大用呢。”

社区文化创建显身手

   画了这些年,应玉德的绘画风格也在不断探索中。“原来画的大多是松、鹤、福、寿这些民间民俗画,如今画了不少传统工笔画和一些卡通画。”应玉德告诉记者,他现在不仅在瓷板砖上作画,还在一些粉墙上作画,“主要是给社区、单位画画。”

应玉德的邻居告诉记者,近几年,都很少在家里见到他了,“都跑外面干大活了。”春节前,应玉德一直到农历腊月二十八才回来,节后还没过十五,他又跑出去了。应玉德告诉记者,他现在服务的范围很广,周边县市他都去,最远的到安庆市。干起活来,应玉德也很能吃苦。“现在作的都是大篇幅画,有的五十多平方。”在应玉德的院子里有一块大案板,春节后下雪的那几天,应玉德就在堂屋走廊下站着画画,一画就是一天。“答应给人家的,必须给人家做好。”

在应玉德屋里的桌子上还放着一本中国孝文化的插图书籍。“虽然不是专业科班出身,我也得经常看书呀。”应玉德说,有时候粉一面墙需要几百幅画,他要经常看书拓宽视野,“很多画需要从书里取材”。把墙粉得既美观又能达到教育效果,就是应玉德现阶段的最大职业要求。

新闻推荐

民间建立好人馆弘扬社会正能量

本报记者 杨静文 通讯员 王雨/文 本报记者 郭海洋/摄

界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界首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