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皋太平桥 □李少武
湛蓝的天空下,山清水秀,柳暗花明,一座粉墙黛瓦的古镇若隐若现。
古镇柘皋南北街依河而建,清一色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均为砖木结构,错落有致。青山板路面宽3至4米,街边房屋均为徽派建筑,有“青砖小瓦马头墙,朱角飞檐鱼悬梁”之誉。站在老街巷口的那一刻,一种历史沧桑扑面而来,老街道狭窄幽深,灰色的石板路被岁月染上斑驳,曾经繁华的商铺有的镶着旧式门板,曾经的人声鼎沸如今已不复存在,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让老街沧桑尽显,让人感慨岁月的无情。
我不敢惊动它的一砖一瓦,只想聆听历史的怀旧。
穿梭在老街,屋顶的瓦楞间,镇上王先生见有人来访,热情相邀屋内喝茶,还搬出板凳诚邀休憩小坐。王先生谈起眼前的柘皋河南北横贯,把柘皋镇分为东西街道,一座古老的玉栏桥横架河上,将东西两街连为一体,这玉栏桥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
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奉郭子兴之命,带领一支人马到合肥方向扩充势力,被元朝官兵发现,跟踪追击,朱元璋不得不匆匆逃命。当他来到柘皋时,仅剩一人一骑。此时朱元璋的战马前蹄腾空,一声嘶鸣,怎奈河水茫茫。这时秋雨又淋湿了盔甲,后面追兵越来越近。朱元璋对滔滔河水,不禁仰天长叹:“此天灭我也!”准备回头厮杀。
这时一位衣着褴褛,年逾花甲的更夫在对岸更楼上瑟缩着,他看到这一情景,经询问得知是农民起义军朱元璋,便不慌不忙从草丛中推出一只小船,竹竿轻点,急驶对岸,朱元璋牵马上船,过河得救。老人又连忙藏好上船。临别时,朱元璋问更夫有什么要求,老更夫说:“此处原有座桥,南宋时被金兵拆除,一直未能修复,能修一座桥就好了。”朱元璋说:“老丈放心,元璋他年得势,定要修桥报恩。”
几年后,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当上了大明朝开国皇帝。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正和马氏娘娘在后宫闲谈。马氏娘娘说了一句:“子孙们哪知道打江山九死一生的难处!”这句话勾起了朱元璋对往事的回忆。他突然想起了柘皋河边的老更夫。于是传旨去寻找这位善良的老人,以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可这老更夫已不知流落何方,也许早就死了。
朱元璋为了实现老更夫的愿望,诏令修桥。因此,工匠们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成了一石桥。大桥建成后,建桥官民们犯了难,不知桥取何名适合。他们派人上京去皇家探问。最后,总算从马氏娘娘口中掏出了“遇难”二字,遂取名“遇难桥”。日子久了,人们总感到“遇难”两字不吉利,改叫“玉栏桥”了。柘皋镇上的玉栏桥也叫太平桥,旧时农历正月十六日有过太平桥、掼气罐子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凡是家庭中有不睦的,经常吵嘴怄气的老年妇女,在正月十六晚上,手提瓦罐、陶壶在太平桥面尽力一掼,发泄闷气,叫掼气罐子。这年就不再怄气,过太平日子。
柘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太平桥处于古镇核心区域,周边商铺、茶肆、酒楼林立,发生过许多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让她从几千年烟尘中走出来,揭开神秘的面纱,将悠久厚重的历史,悠长迷人的故事和古朴靓丽的容颜展现在世人面前,供人瞻仰、探寻、徜徉、叹息、思索和倾慕。
新闻推荐
以“花”为媒,以“游”富民,赏花采果如何盘活乡村旅游?专家、学者这样说
天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天长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