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长亭更短亭 ◎茜荷

亳州新报 2017-04-11 15:00 大字

人生总会有很多的离别,每一个离别都是一段人生的开始或结束。

提起离别,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饯行,而想起饯行,人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古时的那些长亭短亭。古人重情,送别仿佛是一个天大的事情,一定要隆隆重重的在大路旁选一个叫“亭”的地方,设宴饯行。于是推杯换盏间,吟诗作赋折柳踏歌,送行的人和被送行的人心都碎了,醉了。

感谢千百年前古人道旁设亭的智慧,长亭短亭里,为我们的送别留住了一段诗意时光。

考证长亭短亭的历史,其实它们的存在,最初的功能是为了驿传,开始时与人们深情款款的迎来送往没有多大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驿传制度的萌芽,秦汉时,驿传制度已初步成型。

为迅速传递军政公文,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秦汉政府大力修建沟通全国的交通要道,也称驿道。在这种驿道上,每隔三十里设一个驿站,这些驿站最早专供过往官吏和信使更换车马和歇脚之用。后来,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了这一制度,并对驿站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每十里修一座大亭子,谓之长亭;五里修一所较小的亭子,叫短亭。这就是长亭短亭的由来。而后来我国的四大名亭如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等,也都是由此而来。

很显然,这里的长亭并非距离很远,只是相对短亭的一种称呼。唐宋以后,随着商业不断发展,在官道上临近驿站之处,兴起了许多民间旅馆,供来往客商住宿。古时候,有为出门的人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它还有个很典雅的名字:祖道。据《汉书》记载,西汉时期,汉武帝的妻弟李广利率兵出征时,就有“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其中的“祖道”,说的就是这种礼仪。

于是上行下效。民间有人出远门,亲戚朋友也会在他离家之前,祭拜一下路神,饯行送别。随着国家驿传系统的完善和长亭短亭的修建,以及长亭边旅馆客舍的兴起,送别亲人自然而然的就选在了长亭。长亭相别,有依依惜别之意,更有期望亲人一路平安的美好愿望。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远行,便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甚至再也无缘相见,因而送别时难免会让人伤感。所以到后来,送别的长亭成了人们凭吊、思念,寄托哀愁的代名词。现在,在很多有关古文化的读本及影视画面中,很多的送别也会以“长亭”为背景。而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就更是将人们离愁别绪推向了极致,令人感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是叔同大师眼里的长亭落日,也是我们心间的一曲悠悠《送别》。诚然,现在我们的道旁早已不见了那座座大大小小的驿站,长亭短亭也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我们依然怀念那些道旁有着长亭短亭的日子,那样的日子曾抚慰过一个古老民族温润诗意的心灵。

新闻推荐

汛期前,滁城为城区易涝点开“处方”

昨日,相关部门对滁城防洪排涝设施进行摸排检查,对发现问题拿出解决方案

滁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滁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