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是皖南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
宣城自古即为区域中心,上古时期是人类大型贸易型聚落所在地,战国时为楚国的爰陵邑,秦代即为县级地方政府驻地,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其间三次为侯国都城。西汉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刘彻在此设丹阳郡,西汉开国至东汉中平五年(188),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实行郡县制,丹阳郡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相当于今天的省级行政区,自此以后,即为西汉、东汉,南朝齐、梁、陈,隋,唐,五代的吴、南唐等十个王朝一级地方行政区驻地,即相当于今天的省会城市,前后近800年。东汉中平五年(188),实行州辖郡,地方行政管理实行州、郡、县三级体制,丹阳郡为扬州管辖下的二级地方政府,即相当于今天的省辖市政府驻地,前后约1700年。两汉时期,宣城是今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脉以西、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5.7万多平方公里区域(注:以今行政区面积匡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辖区相当于今安徽省面积的40%。唐天宝年间,宣州人口97.3万,相当于同时期安徽人口总数的30%。从某种角度来讲,宣城是皖南其他5个省辖市之母,也就是说明这5个省辖市历史上都是从宣城分割出去的。黄山市源头是新都郡,新都郡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分丹阳郡(郡治宣城)境内的歙县、黟县设立新;其次是池州市,唐永泰二年(766),以宣州所辖秋浦、青阳与饶州所辖至德三县设立;芜湖市、铜陵市和马鞍山市历史上长期属于宣城管辖下的县级地方政府驻地,新中国成立才设立。
先秦时期,宣城境内开始采铜。西汉时,中央政府在宣城境内设置了全国唯一的铜官,监管这里的铜矿开采和铜业冶炼。东晋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宣城为京畿之区,中原人士大批移寓境内,致使商贸日盛,邑人“竟商贩不为田业”。隋代“(宣城)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商贾并凑”。唐代,宣城为“江南明珠”,中央政府在宣城境内设有“宛陵监”、“梅陵监”、“铜冶”、“铅冶”、“巡院”和“军械作坊”等直属机构,管理开采、冶铸、金属加工制造,征收盐税和茶叶税及负责国家军用武器的制作。唐玄宗时,全国铸钱九十九炉,宣州有十炉,每年铸钱三万三千缗(缗,一千钱,即一贯钱),“占天下岁铸三十二万七千缗”占十分之一,宣州和润州铸造的钱币投放长安和洛阳,迅速改善了两京钱币流通状况,“开元二十六年(738),宣、润等州初置钱监,两京用钱稍善(《新唐书》卷五四《食货志四》)”。开元二十九年(741),东南转运使韦坚在京城长安“广运潭”举办东南“轻货(注:粮食布匹以外的百货,包括各地的特产、名产及手工业精品)”博览会,今安徽境内只有宣城郡参加,“宣城郡船,载有空青空石、纸、笔、黄连”等(《旧唐书》卷一0五《韦坚》)。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宣城一次进助国家的军用武器达五万二千件。唐代后期,国家财政主要依赖浙西、浙东、宣歙等“东南八道“,古城是宣歙道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五代时期,宣州地位仍很突出,南唐徐铉《朱业宣州节度使制》称,“宣城奥区,国家巨屏”。《魏王宣州大都督制》称“宣城重镇,陪京之南,制天险之津梁,据三楚之襟带,境环千里,邑聚万民,我朝以来,戎寄尤切”(《全唐文》卷八七八,卷八七九)。宋代,中原一带战事频发,经济中心南移江南,宣城的农业、造纸业、丝织业、商业得到了充分发展,东南雄州大郡,地位非凡。元末战乱,宣城经济遭到较大创伤和破坏。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至正十七年(1357),宁国府之战得将士十余万,军马二千匹,“义兵”(地主武装)元帅朱亮祖和谋士金碧峰大和尚,实力大增。明王朝建国后,朱元璋视宣城地境(含宁国府和广德州)为“兴王之地”,洪武元年至十六年,先后14次减免租税,宣城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明清时期,宣城一带“拥沃饶以为利,侈露积以为富,挟膏腴以傲刀锥”。嘉靖、万历年间的崛起的宁国府商帮(又称宣州商帮),是安徽境内仅次于徽商的第二大商帮。清康熙年间,人们一提起安徽的富饶和位置的重要性,常将隶属于原江南行省的宁国府宣州和庐州府合肥县以“南宣北合”并称,三百多年来,习以为是。
宣城所在的江南地境,夏王朝时土著居民始称“越人”。“断发文身,祼以为饰”。西汉武帝时令郡国皆立学校。宣城虽为今苏南皖南浙北区域中心,除古城中少数中原汉族移民外,多数居民用骨头或木棍将头发盘在头顶或脑后,身上刺着花纹,说着似鸟鸣一样让中原人听不懂的话语。建元六年(前135年),淮南王刘安曾上书汉武皇帝刘彻曰:“越,为方外之地,断发纹身,和中原习俗很不相同。”建武六年(30),中水侯、五官中郎将李忠来宣城出任丹阳郡太守,“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义衰中国”,“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有明经,郡中向慕之”。今苏南皖南浙北地区始受中原文明的洗礼。西晋“永嘉之后,衣冠避难多萃江左,(宣城)艺文儒术斯之为盛。”南朝宋元嘉九年(432),范晔在宣城任太守期间著就的《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二十四史”前“四史”,是历代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南齐建武年间,谢朓出任宣城太守著有“谢宣城集”留传后世。唐宋以降,宣城孕育出一大批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诸领域创造出辉煌业绩和有影响人物,形成了宣城数学派、宣城画派(又称黄山画派)和宣城诗派等文化流派及宣城梅氏、施氏、贡氏、吴氏、沈氏、胡氏等本土文化世家。明清时期,素有“上江人文件之盛首宣城”,宣城与桐城并称为江上“二城”,不仅是皖地的文学渊薮,也是全国文坛的两大重镇。 (5,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唐燕群 路遥)经市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同意市社会福利中心试行新收费标准(运行满一年经过审计再由市物价局正式核定)。新标准将于2013年12月1...
池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池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