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土地是我的“梦工厂”

亳州新报 2013-07-02 16:41 大字

丰收的喜悦让袁明笑逐颜开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今年却被称为最难就业年。6月已尽,又到一年毕业季,在“疏导”、“分流”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呼唤声中,社会越来越多地给予创业大学生各种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一项重要的就业方式。本报特开设“大学生返乡创业故事”专栏,刊发一组大学生的创业故事,追踪他们的创业历程,感受他们跃动的“有准备的头脑”,与读者分享创业者的酸甜苦辣,为更多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借鉴。

村官成了“瓜倌”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袁明有一个梦想:搞好种植和养殖项目,带动周围的群众致富。如今,他已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种植的大棚西瓜初见成效,这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基层大有可为。”袁明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到基层,像他一样打造属于自己的“梦工厂”。

在利辛县大李集镇南街村南侧120余亩地的大棚中,一个个滚圆、翠绿的西瓜让人垂涎欲滴。从西瓜大棚往南,路东侧是50多亩的中药材;路西侧是七八亩地的东北甜玉米。

这里,便是大学生村官袁明的“梦工厂”。

“来!先尝尝我们自己种的西瓜。”袁明从瓜棚里抱出一个约5斤重的西瓜,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咬上一口,又脆又甜,清凉的感觉直达心里。

“你可别嫌这瓜个头小,就是这样的品种。”与袁明合作种植的合伙人沈飞介绍,这是从临泉引进的“8424”西瓜,因水多味甜深受消费者喜爱,刚上市的时候,每斤可以卖到2.5元,依然供不应求。

目前随着地产西瓜陆续上市,大棚西瓜的价格逐渐走低,但袁明他们已经收回了约50%的投资成本。“还算成功,没丢脸。”袁明说,虽然自己是抱着试验的态度来搞西瓜种植的,但他要求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很多村民都在观望着,成功了,他们才会信服。”袁明说。

试验田成了致富田

去年大学毕业以后,袁明来到了南街村当起了村官。他发现当地村民大部分遵循“麦——豆——麦”的种植模式,经济收入相对较低。“我就想着能不能改种一些经济作物,来提高大家的收入。”袁明的老家在谯城区谯东镇农村,那里以种植中药材为主,效益不多,他打算在南街村也种植一些经济作物。

没有土地怎么办?袁明找到了村书记陈其川,让其帮忙租借村民们的土地。“我担心有些村民可能不太信任他,我们村的人习惯一茬麦接一茬豆了。”最终,陈其川还是帮助袁明租借了140多亩土地,并叮嘱袁明放开干,“需要啥就直接说”。

没有资金怎么办?袁明跟家里“借”了十几万,又找到几个种植大户合伙,总共筹集了约六十万元的资金。经过分析比较,袁明他们最终把种植的主要目标放在了西瓜上,顺便种植小部分的中药材和甜玉米。

“西瓜风险相对来说小一些,毕竟也是在试验阶段。”袁明介绍,由于缺乏经验,种植过程中“意外”不断:大棚的高度过高导致西瓜成熟期稍晚;部分西瓜出现“炸裂”情况……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效益还算不错。袁明算了一笔账,第一茬西瓜可以收回约50%的成本,从第三茬开始,就都是利润了。

“基层大有可为”

村民吕献策的家就在瓜棚不远处,看着经常有拉西瓜的卡车从自家门口经过,吕献策一个劲地为自己的保守后悔。“今年种西瓜太挣钱了!明年我也准备租地种上100亩。”吕献策表示,了解发家致富的信息,以后还得多向村官“取经”。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来,最重要的是改变了我们村民的观念。”沈飞很为这个年轻的合伙人骄傲。

看到袁明第一炮就打响了,有些村民就开始跟袁明打听种植中药材的一些信息了。“现在村民见到他,比见到我们村干部都亲。”陈其川乐呵呵地表示,自从村官来了以后,他们这些村干部逐渐被“冷落”了。

根据袁明的规划,明年他们会租种更多的土地来扩大种植规模,并且扩大种植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还会搞一些养殖项目。由于比较忙,袁明每月只能回老家一次,大部分的时间就在田里“泡着”。

“基层真的是大有可为。”袁明说,现在基层并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艰苦,而且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很大,他在村里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为当地群众作出了一些贡献,“我相信,会有更多想在土地上实现梦想的人到基层来的”。记者 蒋加磊

新闻推荐

晚明第一猛将——刘綎

在中国历史上的晚明时期,有许多骁勇善战的将领,其中刘綎有晚明第一猛将之称。其墓位于利辛县城西28公里张村镇白庙村。据村里老一辈人讲,刘綎墓最初修建于刘綎阵亡不久,由刘...

利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利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