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晚明第一猛将——刘綎

亳州新报 2013-06-21 21:47 大字

在中国历史上的晚明时期,有许多骁勇善战的将领,其中刘綎有晚明第一猛将之称。其墓位于利辛县城西28公里张村镇白庙村。据村里老一辈人讲,刘綎墓最初修建于刘綎阵亡不久,由刘綎部下捐资修建,墓冢高大,面积约300平方米。文州民众思念刘綎功绩,每年清明节,都到其墓焚香叩头,供果洒酒,寄托哀思。

民国初期,曾在墓前修建刘綎寺,前殿大门上书有“刘公平倭寇,气壮震山河”的对联,并有专门和尚照管。1940年,日军数千人袭击张村时,发现此墓,因刘綎曾多次率部抗击日军,他们对刘綎恨之入骨,遂把墓和寺炸毁,但断垣残壁犹在。“文革”“破四旧”时,这些断垣残壁被红卫兵们毁坏。现仅余一个高坡,尚能证明此处原来是个墓地。

刘綎,1560年生,字省吾,南昌人,明万历初都督刘显之子。随父出征,作战勇敢,因功由守备升至总兵,身历百战,于诸将中最骁勇。其所用镔铁刀重一百二十多斤,马上轮转如飞,世称“刘大刀”,人称“明朝第一猛将”。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与清兵大战于阿而里达岗,因地势不熟,遭清军夹击阵亡。刘綎死,举朝大悚。天启初赠少保。到了清朝光绪年间,皇帝又为刘綎亲送谥号,书写“忠壮”二字,以示颂之。

将门虎子

据《明史·刘綎传》载:刘綎是将门之后,其父刘显,生而膂力绝伦,稍通文义。家贫落魄,之丛祠欲自经,神护之不死。间行入蜀,为童子师。嘉靖三十四年,川南宜宾苗人作乱,巡抚张皋募兵平叛,在众人的劝说怂恿下,刘显应募投军,在首次战斗中,他手舞两把大铡刀当先冲锋,亲手砍杀五六十人,并手擒三名首恶,后军继进,使这场叛乱一举荡平,刘显由此声名大震,从一名走卒一下子升为副千户。从此,他一直身历沙场,七年之间凭着战功直升到总兵,其升迁之快,为历代武将中所罕见。

刘綎四岁习武,除了得到父亲的严炙以外,又遍求名师学得各派绝技,十二岁便随父亲来到军中,经受实战淬炼。万历年间,他不负众望,一举考取武状元。因其身材魁梧,膂力过人,使一把一百二十斤重的大刀,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大刀刘綎”。刘显读书不多,却懂得“猛将发于卒伍”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的道理,根据刘綎的禀赋,他誓志要将儿子培养成为旷世绝代的勇士和将军。刘綎天赋条件极好,他不但像父亲一样体魄魁梧、膂力绝伦、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与胆气,而且天生敏悟过人,经过长期艰苦磨炼和战火洗礼,他终于远远地超越了父亲,被天下人誉为“跨灶之子”、绝代虎将。

智勇双全

刘綎从少年时期起,几乎在他所参加的所有战事中都立下了战功,因而在明朝军队中享有盛名。“綎于诸将中最骁勇。平缅寇、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播州之役中,军功排在全军第一。援朝之役,军功仅列于总兵陈遴之后,而排名在“东李西麻”中的西麻——总兵麻贵之前。刘綎由于战功卓著,晋升左都督,这个官衔在武职中当时仅次于名将李成梁。

刘綎虽然弓马娴熟、武艺高强,但他并非只知力战不知智取的有勇无谋之辈。朝鲜之役中,刘綎曾以与日军小行西长谈判为诱饵,差点活捉日军主将,播州之役,刘綎曾巧设伏兵,大破杨应龙叛军,对战局的扭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任青海兆总兵官时,刘綎出奇偷袭鞑靼火落赤部于敕川脑,斩首数百级,获牲畜两万多头。为此,神宗亲临郊庙举行祭祖仪式,以贺大捷。此后,皇帝曾多次在文武百官面前,盛赞刘綎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

在今天的韩国泗川市仍然保留着一座“朝明联合军战役慰灵碑”,纪念的就是晚明大将刘綎所部于公元1598年抗日援朝作战牺牲的将士。明军这次抗击倭寇入侵朝鲜的战役以大胜结束,使得日寇不敢侵略朝鲜达300年之久。这其中居功至伟的明军将领就是刘綎,当时的朝鲜国王曾高度评价刘綎的丰功伟绩,认为朝鲜所以保全,都是刘綎的功劳。

执法如山

刘綎治军有方,爱兵如子,赏罚分明。无论亲疏,一视同仁。他有个妹妹,自幼练得一身好武艺。最拿手的是“百步袖箭”。能在百步之内,把藏在袖内的利箭放出,箭到人亡。她常年随刘綎出征,立下无数战功。刘綎曾以点火为号,呼应各路军队共歼倭寇。其妹年少嬉耍,为试探这一信号是否灵验,一日夜晚,她悄悄传令点燃火把,顿时,鼓声齐鸣,相继传信。但在合兵之处,却不见半个倭寇的影子。刘綎一查,才知是妹妹搞的恶作剧,随喝令左右将妹妹斩首。妹妹深知刘綎军令甚严,后悔不已,苦苦求饶。副总兵刘显等将领也为她说情,众士兵则长跪相求,刘綎才免除妹妹死罪,传令将她吊在树上,重责四十马鞭,此举在军中引起很大震动。从此,刘綎大军纪律严明,百姓广为称颂。

鏖战吴集

1616年,倭寇窜到吴集(今福建沿海一带),闹得百姓惶惶不安。这年五月间,皇上派遣刘綎驻防吴集,抗倭护民。刘綎备倭防贼的主要战略是墩阜连营:从海州起,途经南城、龙苴、吴集、李恒、汤沟、直至盐阜地带,在各个要道口筑起墩阜,百姓称之为大土堆子,墩阜大小高低不等,名称不一。兵居墩上,即可瞭望倭寇。整个沿线七十二座连环墩,七十二座连营。大小墩阜筑成后,刘綎分兵把守,传令相约,哪一方发现海贼来犯,其他各墩各营兵马迅速赶来,携手聚歼倭寇。在刘綎驻兵吴集防倭的数年中,倭寇虽然多次大举进犯,但由于刘綎防范严谨,士兵英勇善战,结果都被击溃。这年七月,数千倭寇合围吴集,企图全歼明军,活捉刘綎。但刘綎率部有备而战,迎头痛击。吴集民众纷纷增援粮草,军民并肩作战,声势浩大,令倭寇如丧家之犬,抱头鼠窜,整个战事持续10多天,毙敌千余,生擒二百,声威大震。

血洒疆场

1619年春,努尔哈赤发动叛乱吞并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屠掠抚顺清河,万历皇帝惦念辽阳战况紧急,征召刘綎为左府佥书,第二年2月,辽东经略杨镐命令刘綎和杜松、李如柏、马林兵分四路出击。明军总数9万余人,号称47万,后金则有步马兵10多万人。杨镐完全不顾这些事实,错误地制定了“兵分四路,分进合击”的战术,令刘綎率部13000军马从东面进攻赫图阿拉。1619年3月4日,努尔哈赤派已降明军骗刘綎率众去会合,刘中计后并遭其伏击,隐伏在山顶、丛林、隘口的后金伏兵四起。两个儿子刘佐、刘结相继牺牲,刘綎手舞他著名的一百二十斤镔铁大刀奋战,左臂中箭,又战,右臂受伤,仍鏖战不止。自巳时战至酉时。他面中一刀,被砍去半边脸颊,仍左右冲突,手歼数十人,身中多箭,最后力竭而死。他的养子刘招孙见状“负綎尸,手挟刃”与满军厮杀,最后力竭而死。《明史纪事本末》一书详细记载了刘綎战死之事:“綎中流矢,伤左臂。又战,复伤右臂。綎犹鏖战不已。自巳至酉,内外断绝。綎面中一刀,截去半颊,犹左右冲突,手歼数十人而死。”就这样,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就死在了满人的弯刀之下,事情上报,皇帝派中使祭奠阵亡将士,抚恤刘綎的家属。

命运多舛

刘显父子虽为一代宿将,但在大明朝这样重文轻武的年代里,却受尽了压抑。可是刘綎的命运比父亲还要颠难不幸,他舍生忘死、东荡西杀,为王朝战斗了一生,却只被皇家当成一只善斗的猛犬,并多次被贬抑罢黜,而罪名全是“莫须有”的。据2007年2月5日南京晨报报道:南京市博物馆在一处明代中期官员的墓葬里数天的考古发掘中,在墓坑旁发现了一块墓砖,在墓砖上,共有12个大字,除了第一个字模糊不清,初步判定为:“吉安府提调官刘綎府吏吴彬。”著名史学家、南京明城墙研究专家杨国庆先生介绍,在砖上烧制铭文,在明代早中期很常见,提调官不是官职,而是临时指派的职务,常常由相应各级机构的主管行政官员兼任。提调官刘綎实际上是吉安府“烧砖工程指挥部”的包工头。而府吏吴彬则是吉安府“烧砖工程指挥部”的文书,相当于秘书角色。一个猛将担任一个烧砖的“包工头”,这不纯然是个人命运多舛,而是王朝整个大环境使然。后刘綎在重庆佛图关面对石佛时不禁心起感慨,亦作一诗道:“东逐西驰岁月深,凯旋驻马漫开襟。三巴兵草龙泉迥,六月烽烟雁字沉。关塞谁为怜白发,庙堂谁与报丹心。良弓鸟尽应无用,缓整血竿钓海鲟。”全诗就流露出征战半世,却不得重用而心生退隐之意。

刘綎战死后,其部下,颍州文州籍(今利辛张村)士兵念其忠义英勇,背负綎尸到其家乡埋葬。

新闻推荐

展沟烧饼 □朱海东

展沟集上一烧饼摊展沟烧饼是利辛县的一道名吃。展沟镇是“和圣”柳下惠的故里,因而展沟烧饼也称和圣烧饼。没吃过展沟烧饼,将是你一生的遗...

利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利辛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