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要借东风,更要学“造雨”

鲁北晚报 2013-09-02 13:08 大字

□晚报记者 崔吉本 郭笑 李成强

阳信县劳店镇坡牛李村和潘家村相距不远,走访时记者发现它们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比如,村中通往外面的路都不好走,百姓迫切盼望生活环境的改善;比如,都想借助崔洪刚市长帮扶的机会,快速建立起以养殖业为主的集体经济……

>>>帮扶,让坡牛李梦回“1980”

8月28日,记者到达坡牛李村村口时,正巧看见刚从村民家出来的刘利民和冯晓东。据了解,该村128户人家驻村工作组已走访完大部分。“以前确实没接触过农村工作,我们也在逐渐学着用村民们的语言去交流、融入,尽快掌握起村里的基本情况。”市财政局人事科科长、驻村工作组组长刘利民说。

记者注意到,之前该村路边随意搭建的厕所、猪圈等都已被拆除,乱堆放的柴草已清理干净,操着四川口音,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市编委办公室综合科科长、工作组成员冯晓东感触颇深,“清障时村民们谁也没意见,大家非常配合。”

刚驻村时,这位帅气阳光的小伙子对乡亲们直言:“今天起咱们村又添了两位村民。”可真正想和村里人打成一片绝非易事。“我们吃过闭门羹,有时和百姓提出去家里聊聊坐坐,会被一口回绝。只有保有耐心和真诚,村民最终才会把你当自己人,有些话才会跟你说。”

由于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坡牛李村大部分人都外出务工,年人均收入仅4000多元,水平远低于劳店镇和周边几个村子。在村党支部书记李德元上任前,村委会班子一度人心涣散威信难立,尽管现在通过努力做出了些改变,但似乎还远远不够,“领导这次来是雪中送炭!”李德元感叹。

其实,历史上坡牛李村的情况并非一直如此不尽人意。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该村集体经济曾红红火火。“当时就在村西北角,村里人开着自己的‘大解放\’搞运输,还经营集体养猪场,连镇上的人都会羡慕。”李德元回忆道。在他们这一辈村民的记忆中,那是一段让村里人引以为傲的历史。

采访中这位村支书表示,村民们得知崔市长要来帮扶后很振奋,“原来不敢想更不敢办的事,现在敢想并干起来了。”

如今,坡牛李村人都盼着重现往昔辉煌,梦回“1980”。

>>>为致富,同时“盯上”集体养殖

在劳店镇潘家村,为修路清理出的垃圾已被统一运往村西南角的洼地,记者入户走访时正赶上一场阵雨,尽管雨很小但一路上都湿滑难行,感同身受后我们更加理解了村民们为何急切渴望交通条件的改善。

作为一个只有96户人的小村,潘家村的集体收入捉襟见肘。据市民宗局民族科科长、驻村工作组组长肖国松介绍,目前制约村子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土地盐碱化,搞农业种植没戏。“按照上级的部署,我们既要办好眼前的事,让村民尽快享受到帮扶的成果。又要顾及长远重视自身造血,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集体经济。”他说。

发展什么经济才能真正换来改变?

面对难题,肖国松和市审计局审计举报服务中心主任、工作组成员史旭东到村民家走访摸底,和村两委班子反复讨论,发现全村有三分之一的人家养牛,很多人都懂技术,这是发展养殖业的一大基础。

当日在一位养殖户家中,七八头鲁西黄牛正在院里的牛棚中悠闲吃草,困扰人们的问题显而易见。“除了缺资金,家庭式圈养空间不足的瓶颈让扩大规模无从谈起。”为此,肖国松和史旭东也在考量,在村里建设养殖区集体圈养。

他们相信,随着引领更多村民加入渐成规模,合作社模式会给产业带来更大发展。“一头牛一年收益5000元左右,若一家庭养20头一年就是10万元,比种地和打工强。希望我们一起努力实现这个愿望。”史旭东笑道。

无独有偶,在下一步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中,坡牛李村的村民们也相中了养殖业。

8月28日下午,记者随工作组到访时,45岁的坡牛李村村民李士友正忙着在院里搭建板房,常年在外从事建筑业的他很能干。“屋外路边的厕所拆了,我盖个临时的屋子一边当厕所一半当杂物间。”

说起和自己同岁的李士友,刘利民坦言这位村民的愿望在村里很有代表性——冬闲时找份活干。如何让村里的富裕劳动力转移,是工作组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里家家户户都有养殖传统,靠大户带头,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专业养殖村。”

为避免走弯路,工作组跑了多处养殖基地考察。“村里有一处20多亩的空地,我们可以将产业集中到那边发展。”冯晓东说,“一部分集体一部分外租,今秋明春就见成效。”

>>>要借东风,更要学“造雨”

有了领导的帮扶,村民们很快就能享受到生活条件改善的果实。可被“输血”很幸运,学“造血”更困难。潘家村村主任潘树森也知道,“村里想办的事太多,市领导不可能一直盯着咱们,更不可能都给你办。”真正壮大村集体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结果。

“又让你们操心了!”“快进屋喝杯水歇一歇。”

走访中每当听到村民这样的话语,两村驻村工作组成员们都会感到很温暖,会拿出更大的热情去为村里的未来努力工作。

8月11日,崔市长曾当面询问潘树森。

“有信心吗?”

“有!”

“如果没有村集体收入做保障,下一步路修好了,光路灯的电费咱可都交不起呀。”崔市长关切地说。

“我们一定尽力做到让群众满意。”

“村民们期盼着改变。”坡牛李村村支书李德元说,“领导来了,政策来了,驻村干部来了,咱们的信心就更大了,我们一定会利用好这次机遇,带着大家往前走。”

已将自己当作村民中一员的崔洪刚市长和大家交流时表示,希望驻村工作组成员明白“根深叶茂”的道理,驻村后积极展开工作,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为下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说帮扶只算借到了“东风”,那发展就要靠学“造雨”,如此才能让“联村为民”的效果持续“滋润”父老乡亲。

新闻推荐

“样品餐桌”当新品卖

□通讯员 翟鑫 闫立军  晚报阳信讯  明明购买的是新餐桌,商家却送了样品餐桌,要求退换又遭到商家拒绝,家住阳信某小区的赵先生...

阳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阳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