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淮村的“文明密码”

蚌埠日报 2017-12-20 13:58 大字

村民家住公园里。 (资料图片)

村民表演钱杆舞

村民办起“农家乐”

环境美,产业旺,特色浓,民风正。

这里是美丽乡村的真实缩影,这里是文明村镇的深刻诠释。

走进安淮,你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安淮村,好地方,一辈子都住不烦哪!”

近年来,五河县头铺镇安淮村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带动村民思想道德、生活品质、产业发展等全方位大提升,并于今年11月喜获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记者日前来到该村,实地探访——

环境美 村民心里醉了

12月18日,在五河县头铺镇安淮村,冬日的暖阳轻柔地抚着池塘的清波,道路两边绿树成荫,几名村民聚在池塘边新建的凉亭里闲聊家常,村口标牌上“百年老集秀美安淮”八个大字古朴而优雅,再往里面走,凉亭、小径、清雅别致的沿水回廊、别出心裁的墙体绘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美景,用以形容安淮毫不为过。“俺们村是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通过村民主动参与、共同出力,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让百年安淮老集旧貌换新颜。 ”村支书丁锦传自豪地告诉记者。

原来,五河县头铺镇安淮村是淮河岸边的百年老村,从明清时期,这里便形成了固定的集市,素有“小南京”之称。但村里的环境也因集市繁杂,显得脏乱差。2014年底,安淮村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第二批试点村。

围绕“路通起来、树栽起来、垃圾收起来、秩序管起来、沟塘清起来”的目标,安淮人掀起了一场改变村容村貌的自我革命。

安淮村两委深知,建设美丽乡村,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必须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小到一棵树栽在哪、一面墙怎么画,大到一片绿地设计、一块空地规划等,镇村干部主动听取群众意见,有时候还将研究美丽乡村的专题会放在群众家里开,让群众一齐出谋划策。“渐渐地,我们也发现村民们认识转变了,从最初的‘远处看你干\’,到后来的‘走近围你转\’,再到现在是‘主动要打扮\’,自觉地将自家庭院也收拾得干干净净。”丁锦传说。

几年来,该村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铺路筑路颈、塑造园艺景观小品,开展公共场地美化工程,并配套建设文化娱乐、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建成集村民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广场。同时开展村内河沟疏浚整治及塘坝扩挖工程。村里还修建了污水处理厂,解决了村民几十年生活污水乱排乱倒的问题。

环境变美丽,还要有长效管护机制的跟进。该村雇请了6名村民做保洁员,采取了“户集、村收、村运、镇处理”的模式,实行垃圾集中无公害处理,建立了环卫设施管理和环卫工作制度,实现了垃圾处理全覆盖。

厕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安淮村不但改造了村内的公共厕所,还率先消灭了村内的旱厕,“家家都安装了三格式化粪池,用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水冲式厕所。”村民茆家传高兴的说。

经过一番努力,目前安淮村形成了“一馆两巷三场四亭五塘六路”的村庄布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当地许多村民感慨:“俺们住在美丽的公园里!”

产业旺 百姓腰包鼓了

“俺都是把东西拿回家做,几天送过来一次,一个月能收入2000多元,挺不错的。”在安淮村育才渔具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村民沈二梅,她是育才渔具加工厂的一名员工,每隔几天,沈二梅便会把做好的渔具配件送过来,用她自己的话说,活不重,时间自己安排,还能照顾家庭,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自古以来,安淮村便是淮河岸边的渔具生产加工基地。时至今日,村内有大型渔具加工厂三家,产品远销国内外。“我们现在都是走外贸订单,去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带动村民就业100多户。”育才渔具有限公司经理郭泽双告诉记者。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产业兴旺恰恰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村支书丁锦传说。

除了渔具加工,安淮村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夯实产业基础。该村把美丽乡村与村级旅游一体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农载旅、以旅促农、富农;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致力于发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感农家情”等农村休闲旅游新业态。

“三年前,我们村两委研究讨论决定发展特色高秆月季观光产业,眼前这片地便是高秆月季种植基地。”丁锦传指着村北头的一大块地告诉记者,目前基地内按照月季品种、色别等特点种植月季近千株,每年四月中旬开花,花季长达八个月,吸引了县城周边很多游客来观光。

旅游业的红火发展,催生了农家乐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出现。村民茆加红夫妇是五河县泗州戏剧团的演员,看着村子变得越来越好,夫妻俩决定回到安淮村定居,顺便开了一家名为“小神仙茶社”的农家乐。走进茶社,记者看到院内花团锦簇,位于二楼的民宿房间装修的大方得体,打扫的干干净净。“今年接待了游客有几十批,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现在生意是越来越好。”茆加红说,让游客花最少的钱、吃最地道的土菜、住最舒适的环境,回头客才会更多。

据丁锦传介绍,下一步,安淮村将继续鼓励、引导相关旅游配套服务功能向更加完善、更有特色的方向发展,实现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民风正 好人好事多了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与魂。在文明创建过程中,安淮注重对文化节点的挖掘,在农耕文化展示馆布展、文化墙墙绘、文化小品点缀等方面投入大量精力。通过对传统文化、民俗进行挖掘,让遗失的技艺得到传承,让久远的记忆重新清晰。

安淮村的民俗文化馆,坐落在上世纪80年代的砖瓦房里,馆内摆放着各种以前的农具、炊具等年代久远的物品。丁锦传说,这些器具有的是在环境整治中清理出来的,有的是村民自发捐赠的,通过变废为宝,集中展示,比较直观的展现了那个时代农民的生活场景,恢复了历史记忆,也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农事、农情和从前生活的不易。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推进,人们对保护农村传统特色文化、丰富村镇内涵、建设美丽村镇的诉求越来越强烈。我们在持续推进生态建设、文明建设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文化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五河县美丽办相关负责人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文明创建全面铺开以来,该村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成立了安淮村道德评议会,广泛开展安淮大讲堂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媳妇”、“做文明有礼的安淮人”等评选活动,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形成崇尚美德新风尚;设置“红灰榜”,以“村规民约”作为标准,定期表彰爱护环境、大公无私的光荣行为,曝光破坏环境、自私自利反面典型。

“双手持羽扇,身穿白衣,动作似白鹇飞翔姿态,优美、柔和。”在安淮村民文化活动广场,一场群众自发的扇子舞表演吸引了众多群众驻足观看。“安淮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俺们跳的更带劲了。”村民史元翠高兴的说。

开展文明创建以来,安淮村结合自身悠久历史底蕴,大力培养群众文体队伍,规范和加强群众业余文体团队建设,全村成立文化演出队伍2支,每年组织演出和开展活动百余场次,同时开展“我们的节日”文艺演出,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文化熏陶。

今日安淮,目之所及,村容整洁,景色宜人,一幅文明和谐的新画卷正从容展开,一股崇尚文明和谐有序的新风尚蔚然形成,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全国文明村镇”正在靓丽崛起!

新闻推荐

半颗糖 ◆杨 觉

杨雷说,他小时候从没吃过一颗整糖。纸包糖,是小时候甜甜的记忆。那时一分钱能买两块纸包糖,就是那么便宜的纸包糖,对农村的孩子来说,也是稀罕物。家里不来亲戚,孩子们是吃不到的。杨雷四岁时,死了母亲,五...

五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五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