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密部署精心组织 迅即行动从我做起 全媒体融平台多维度深入宣传奏响强音 蚌埠日报社掀起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热潮

蚌埠日报 2019-02-15 08:31 大字

本报记者陈瑶

2月11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全市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召开,打响了拉高标杆担当作为加快建设“两个中心”的发令枪。新春第一会,意义不同凡响,开展大讨论活动,加快“两个中心”建设,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

动员大会刚一结束,蚌埠日报社即刻召开会议,传达大会精神,部署贯彻措施。为了传递好这一全市性的重大决策部署,蚌埠日报社发挥了舆论先行的作用,将新闻宣传与全市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在多个平台开辟专栏,把市委的声音及时传播到全市,将大家的力量凝聚到市委、市政府的整体要求上来,将行动统一到围绕“对标中心找差距,立足自身勇担当”这项内容上来。

快行动新方式

大会精神落地生根

当天,大讨论动员大会在市行政服务中心会议厅一楼召开。室外虽有寒风拂面,但蕴含一片春光。会议结束后,蚌埠日报社立即召开社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和采编骨干参加的会议,传达贯彻此次动员大会精神。

会议要求,全社党员干部职工要深刻理解和认识市委开展大讨论活动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要求上来,要坚持做到市委要求的“对标中心找差距,立足自身勇担当”,及时学习宣传贯彻动员大会精神,学深悟透、入脑入心,深刻领会把握会议精神,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学以致用,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发展。

思维的高度决定了执行的效率和质量,照搬照抄文件精神、原封不动传达往往会导致落实的不到位,蚌埠日报社在第一时间组织传达学习动员大会精神时,为了抓好贯彻落实,特意请刚参与了动员大会的班子成员和记者直接谈“参会感言”。

蚌埠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侯超以务实的心态思考了这场动员大会提出的诸多问号。“‘四个再’是市委向全市释放的坚定信号,要加快建设‘两个中心’。为了压实责任强化领导,市委要求各部门、各单位找到各自的对标对象、制定各自的赶超计划。蚌埠日报社作为党的舆论喉舌机关,我们要怎么办?怎么干?跟谁比?这是我们要思考和谋划的,徐州报业和淮安报业,是我们的同行和老朋友,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学习、对标、努力赶超的对象,我们要向这两座城市学什么,向两家媒体学什么?学到什么我们才能对标、才能赶超?做答好这一系列问题,我们才算‘交卷’。”深读周刊部负责人刘志清也分享了自己的参会感言,他认为作为媒体人既承担着宣传报道任务,要把大讨论的气氛营造好,本身也要将自己融入这场活动,对标找差做好本职工作。“其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练好了本领勤勉工作,才能为全市中心工作做好宣传报道。作为党报一员,我们会围绕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把系列报道推进下去,通过品牌栏目让大讨论活动更深入人心。”当天承担了动员大会报道任务的李扬和刘晨两位记者也发表了各自的“参会感言”。李扬说:“大讨论活动对报社来说有特殊的意义,汪书记是今年1月份来报社调研时,第一次提出了要开展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活动,并且还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记者刘晨则感慨:“这次大讨论活动很及时,很必要,在听会过程中既感受到紧迫感和责任感,更有了前进的动力。”

通过这种“共同分享、互相启发”的会议形式,蚌埠日报社广大党员干部普通职工纷纷表示,要积极响应市委号召,乘着新春第一会的东风,把发展的旗帜举得高高的,把对标找差的举措抓得实实的,把拼搏奋斗的干劲鼓得足足的,在加快建设“两个中心”的新征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党报人学习贯彻这场大讨论活动的精神,是认真的,不愿错过任何细节。在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汪莹纯曾现场举例华为集团任正非《华为的冬天》一文,来鼓励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当天中午十二点多,在蚌埠日报社全体职工所在的“蚌埠报业融合发展”微信群中,网名为“龙西长军”的员工就贴出了电子版《华为的冬天》一文,之后引起了广泛的转发和传播,全社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这篇文章的小高潮。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其实在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半个月之前,作为安徽新闻名栏目的《蚌埠日报·深读周刊》就已经“春江水暖鸭先知”,“剧透”了这一重大事件即将发生,并紧锣密鼓率先推出了“新时代新担当”系列报道。深读周刊部负责人刘志清揭秘,能够有这次“先知”,绝非特异功能,也不是开了后门获取了内幕消息。“这场大讨论活动之前是有‘痕迹’的,市委一定是酝酿了很长时间。”刘志清所说的痕迹来自于市委书记汪莹纯在2018年12月29日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在这次讲话中市委书记汪莹纯坚定地表示,“市委决定明年在全市开展以‘对标中心找差距、立足自身勇担当’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活动。通过大讨论,明确什么是中心城市、怎么建成中心城市,肯定成绩、认清差距,进一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干部的紧迫感、责任感,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融媒体广传播

大会报道“很解渴”

何止是深读周刊,细心的读者应该已经看到,从2月11日开始,蚌埠日报融媒体传播矩阵已经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发挥优势、全方位、多平台、多角度深入宣传报道。

大会召开当天,也是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蚌埠日报头版一反往年对春节喜庆氛围大着笔墨的报道形式,新专栏《新时代新担当奋进正当时》开宗明义,与当天大会的氛围高度契合,令人顿生干事创业只争朝夕的豪情。节日期间记者们纷纷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时间,深入采访一线,写出了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体现了新闻记者的责任与担当。记者顾楷在春节时走访了中建材安徽天柱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南实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在节后的第一天报道中就呈现了劳动者们最美的奉献精神。记者杨露露在春节期间,奔赴农村广阔天地,深入田间地头,见证了村里的电商平台上年货一路旺销的喜人场景。

淮河晨刊也在同一天开设新栏目《新时代新担当我为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献一计》。晨刊编辑部主任丁淮飞为了争创一流,在节日期间自我加压,提前谋划,年后上班第一天即为全市中心工作献计献策,发表文章《建设中心城市需要决心》。2月12日淮河晨刊2版发表《建设中心城市需要真担当的劲头》,撰写人为蚌埠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伍旭峰,这篇文章在纸媒和微信平台同时发布,引起了很多读者尤其是动员大会与会者的关注,有网友对其评论留言:站位高、剖析深、分量足。年轻记者顾楷、李扬纷纷为中心工作献计献策,由他们撰写的《建设中心城市需要让更多年轻人留在蚌埠》、《建设中心城市需要塑造蚌埠气质》广受好评。

传统纸媒在站稳、坚守宣传阵地的同时,新兴媒体也没闲着,蚌埠新闻网开设通栏专题,蚌埠发布传递权威声音,蚌埠日报微信、最蚌埠微信开展社情民意征集活动,并创新推出一图读懂等内容。

当天,蚌埠发布微信平台发布了《节后上班第一天,蚌埠开了这样一个大会,传递出这些重要信息……》,满满的会议“干货”内容被呈现到网友眼前,网友们也没有辜负这番盛情,在评论区留下了激情澎湃、壮志满怀的留言。

网友“江淮老人=”说:点赞!年刚过就抓紧布局工作为基层做出了好的表率!我想还要找大项目,镇江工业薄弱,一个大飞机机翼制造让全市GDP大翻身。蚌埠市现有的科技含量大的玻璃、传感器丶生化还要更上层楼,要让GDP冲上去!相信現在的市委、市政府!

网友“老菊花”说:创建中心城市,需要实干担当。我们要有序有节有力有效地工作。要一件事一件事地干,干成干好干快。一天接着一天干,一年接着一年天干,不停步,不懈怠。众志成城,奋斗到成功。

网友“A代雪峰”说:一起把蚌埠GDP搞上去。

网友“路,就是书”说:GDP要翻身,大学毕业生要留得住,科技创新能力要提升,相信蚌埠会有更好的明天。

2月12日,蚌埠发布微信权威发布《速看!这个大讨论让380万蚌埠人齐刷屏,干货请戳↓↓↓》,以“一图读懂”的方式,提取了大会干货,让广大网友能更便捷、迅速、全面地了解大会的精髓。完成了这些组图制作的是蚌埠日报社新媒体发布中心制图员中的扛把子温志国,在两会报道中,他的“一图读懂”也曾令网友大为赞赏。

2月14日,最蚌埠微信公众号发布了《这几天,全蚌埠都在讨论这件事!你怎么看?》条分缕析了蚌埠在建设“两个中心”过程中面临的优势和短板,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

网友“魏”说:留住各种人才精英是关键。网友“猫”建议:要加强建设蚌怀凤同城发展,做大做强蚌埠市区,既能提高新引力辐射能力,还要继续增强目前既有的医学资源丰富等优势,坐稳皖北医疗中心的位子。网友“宸”说:优势和短板都例举了,这个大讨论希望能给蚌埠注入新的活力。在实体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宜居宜游符合珠城特色,借助交通枢纽优势,做好山水文章,扎实推进文旅产业……网友们的留言既是谈想法提意见,也是大家以主人翁的姿态在发扬担当精神。

对于此次大讨论的报道,蚌埠日报不会按下“暂停键”,除了已陆续推出的专栏、报道,根据蚌埠日报社制定的推进“两个中心”建设主题宣传活动方案,随着大讨论的深入和展开,作为主流媒体会义无反顾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担当,陆续还会推出“推进‘两个中心’建设一把手访谈”、“对标中心,蚌埠怎么干”大型跨区域采访、大讨论理论征文、大讨论大家谈等策划,为大讨论活动在全市深入开展提供积极的舆论支持。

新闻推荐

买二手房遭遇不靠谱中介 老板因欠钱被拘 消费者付出房款被法院划走 12315:尽量不要将大额钱款交给中介

本报记者曹梦晴买卖房屋不像买卖其它商品,因其金额较大,买卖双方需慎之又慎,若能找到一家诚信又靠谱的中介,不...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