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贴金连窗户也不敢开
刘大宏在进行传统彩绘
去过故宫的市民都对高大威严、富丽堂皇的宫殿印象深刻。让传统建筑金碧辉煌的重要元素,离不开传统彩绘贴金技艺。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项技艺在合肥同样有传承和发展。在位于省城新站区的一间工作室里,薄如蝉翼的金箔被用金夹子轻轻夹起,再纹丝不差地覆盖在雕像上,雍容庄严的佛像一点点金光重现。 16岁学艺,非遗匠人刘大宏从事宫式彩绘贴金已经有四十多年。在他看来,彩绘贴金并不神秘,“天衣无缝”全靠手快、心细。
16岁学艺 曾参与明教寺等古建修复
刘大宏是六安人,也是非遗项目“宫式彩绘贴金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相传,传统宫式彩绘贴金工艺可追溯到清代宫中古建筑总管雷庭昌修建颐和园时所使用的贴金工艺,并由曾在北京参与施工建造的安徽匠人带回来,一代一代传承。但在16岁学艺的时候,刘大宏的想法仅仅是学一门谋生的手艺。跟着师傅,他画的最多的是嫁妆,在贡箱、贡柜上面绘传统吉祥图案。
在刘大宏看来,这门手艺真正开始发扬光大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传统文化和民间古建筑重新受到社会重视,各地大兴古典和仿古建筑,很多庙观、景点得以恢复和重建,其中涉及到彩绘和贴金工艺的大量运用。1984年,刘大宏来到合肥,参与明教寺木雕装修,从此在合肥扎下了根。此后多年,他还先后参与了黄山北大门牌坊、岳西胡氏宗祠修复、肥东李鸿章宗祠的祖师像等多个项目的彩绘贴金。
近20道工序 一米高坐像贴金成本上万元
彩绘和贴金是传统木雕和传统建筑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起来有近20道工序,非常繁杂。但在刘大宏看来,传统彩绘贴金并不神秘,“靠的就是细心和手快”。传统贴金使用的金箔薄如蝉翼,一摞叠放在一起也没有1毫米厚,真正的“吹弹可破”。贴金时先要对贴金部位进行基层处理,刷上一层天然大漆,然后趁漆半干时进行贴金。
金箔非常薄,贴金时不能用手拿,必须使用竹做成的金夹子。金箔最大的9.3厘米见方,小的仅4.5厘米见方,贴金时还要根据不同的部位进行裁剪。雕像的衣服褶皱、盔甲鳞片,都要照顾到。刘大宏告诉记者,贴金其实就像拼图,但必须要做到纹丝合缝。每贴完一个部位,都要用放大镜仔细检查有没有“漏金”。贴完后还要用细细的小毛刷小心刷去接缝处多余的金子。刷毛要软,力道要轻,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褶皱或者翘边。因为金箔太薄,贴金的时候即使三伏天也不敢开窗。
贴金完成后,还要刷上一层起保护作用的广漆,这一道工序同样有讲究。“漆不能碰到‘五金\’,否则刷上以后金子的颜色就会暗淡。因此刮漆不能用金属刀,装漆不能用金属容器。”
真金塑造,成本自然高昂,一座一米高的坐像要用金箔6000多张,贴金成本达一万六七千元。刘大宏告诉记者,现在市民在建筑和雕塑上看到的金面有真金和仿金之分,仿金是用其他金属采用特殊工艺喷涂,成本低,但最多仅能保存20年的效果。而真金贴金自古就有,很多雕像已经保存了几百年依然金碧辉煌。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传统贴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20年办厂 经营助力技艺活化传承
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但仍有不少非遗项目的传承难以为继。刘大宏是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安徽省第一批工艺美术大师,还是大宏木雕工艺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的木雕工艺厂已经运营了20多年,目前能生产数百个品种的木雕工艺品,市场行情不错。
在刘大宏看来,非遗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了解市场需求,作品才有人“买单”,技艺才有机会实现传承。“劳动强度降低了,才有时间和精力在艺术上精益求精。” 记者刘媛媛通讯员王进雨
新闻推荐
有人说,遇到一个好教师,能改变你的选择;遇到一所好学校,能改变你的生活。一个学校是不是“好”,要看教育质量、看校风、看教师队伍,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对学校的爱。初夏时节,记者来到百里镇叶河小...
岳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岳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