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种粮大户的“小农水”故事

安庆晚报 2011-03-22 23:10 大字

 

 

鲍国华

 

李大永

本报讯

 

他叫郑辉明,今年42岁,望江县鸦滩镇码头村人。他不仅是望江县最早大面积承包土地种粮的人,同时也为望江县农田水利建设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即种粮大户承包灌溉泵站、圩口,自筹资金添置、兴修水利设施设备,在满足自身粮食生产需求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当地的防汛抗旱上了保险。

郑辉明告诉记者,他是从1995年开始搞大面积土地承包的,当时他在武昌湖末梢承包了村里180亩荒地,可耕面积为150亩左右。15年前水稻不值钱,100斤粮食才卖30块钱;种粮也没有国家补贴和农业保险,自负盈亏,很多老百姓的土地都抛荒未种。可是郑辉明却跟村里签订了三年协议,开始种粮。一开始他就吃了水利设施条件差的亏,承包三年被水淹了两年;之后又续包了三年,1998年时土地又被淹了一次。在这个过程中,郑辉明逐渐投入资金,自己兴修水利设施,比如泵站、涵闸、高排沟、沟渠等等。

当时的圩埂高度只有两米,根本防御不了自然灾害。面对这么一个烂摊子,郑辉明筹集资金在村的大坝旁边兴修了一条2800米长的圩埂,并把圩埂加高一米。没有挖掘机等大型设备,只能靠人工。在郑辉明保留的一本明细账中,记录了仅从1995年开始的三年时间里,他在兴修水利上投入了4万元,其中大坝用掉了3万元。在他2002年离开码头村时,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水利设施已建成。

郑辉明现在承包的是郭塘圩,涉及到望马楼村和鸦滩村两个村。这个圩过去也是一个烂摊子,水电费收不齐,还拖欠了4万多元,供电部门已经停止供电。郑辉明接手之后,为村民们代还了一部分欠账,还添置了电排设施。他说只有大规模承包土地,自己出钱兴修水利才有意义,也更能促进粮食生产。现在他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他的影响下,同时随着国家农业优惠政策的相继出台和粮价上涨,越来越多的人采取他这种经营模式来种植粮食,其中承包300亩土地以上的种粮大户就有10多人。

望江县水利局鸦滩中心站的吴建兵站长告诉记者,农村种粮的灌溉水源主要靠百丈渠和当家塘,如何增加渠、塘的输水量?靠集资是行不通的。郑辉明的做法是从土地承包和兴修水利的实际中摸索出经验,解决农村土地抛荒问题和水费难以缴齐的问题。不仅如此,在郑辉明和圩管会签订的协议中还有这样一条:郑辉明必须预交占总承包费20%的资金作为防汛经费,一旦出现汛期,县里成立防汛指挥部的时候,防汛经费就投入使用,解决组织百姓防汛的资金问题。郑辉明说这叫“我出钱,百姓出力”,防汛抗旱不用百姓掏一分钱。

新闻推荐

讨债不当 “讨来”刑罚

□肖斌

 

体民

 

国庆本报讯

 

追讨欠债原本合情合理合法,但如果采用非法手段讨债,最终只能给自己“讨来”刑罚。5月31日,望江县法院作出判决,被告人张某某犯非法...

望江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望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